(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066年)

殷商的曆史,約從公元前1562年到前1066年,長達五百年左右。如果說夏朝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開始,商朝就是中華文明史的繼續。

商朝的疆域很難確定。直到最後的君主紂王,商朝還在拓展疆土。一般來說,商朝相對固定的疆土,向北達到山西、河北一帶,向東則到達大海,向南延伸到了長江,而向西則進入了陝西。

商朝的政治製度很有特色。商朝雖然也是疆域內許多邦國或首邦的聯邦製的國家,但這種聯邦,與原始的部落聯盟不可同日而語。這種聯邦通過一係列的征服性戰爭而形成,最後建立起了封建製。作為聯邦中心的殷人,占有明顯的主導地位。商王的權力雖然不及後世的皇帝,也是天下權力的中心。各諸侯邦國,要奉商王之命出征,還要定期向商王朝拜納貢,甚至還要幫助商王進行農業生產。不過,由於王國地域遼闊,而交通聯絡手段卻相當落後,商王控製各邦國的經濟手段也不得力,王權還是受到了各邦國權力的限製。商朝初期,君位的傳弟、傳侄與傳子共存。從二十六帝康丁開始,子承父位的製度才確定下來。王位傳承上的混亂,加劇了王朝內部權力的爭奪。

商朝前期的經常遷都,說明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相當有限。至中後期定都在殷地之後,經濟上才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殷地的自然條件,據研究優於當今,對於農業發展相當有利。由於農業生產頗受重視,就帶動了其他方麵的進步。比如逐漸產生了一些促進生產力的農業技術:水利工程、畜耕、施肥等;同時,相關農具的發明和製造也進步很快。殷人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高粱、大米和小米等;從殷人嗜酒的記載來看,釀造業已達到相當高的發達程度。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還有許多紡織品的遺跡,說明殷人在紡織和養殖方麵也有很高的成就。

從各處發掘的殷商遺址,特別是殷墟來看,隨著生產技能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初步展開,建築的規模和水平,特別是與帝王的生活有關的建築、宮殿、城牆、墓葬等,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而普通民眾,卻還是住在半穴居的房屋裏…總的來說,殷商的建築水平還處在一個過渡時期。在製造業方麵,殷人的最為人知的成就是青銅器的製造。殷人的青銅器有不同的種類,重量大小也有不同。其中最有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隨著疆域的擴大和生產及戰爭的需要,殷人的交通手段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舟車的製造,不僅達到了很高的技術高度,還很講究裝飾效果。在殷人使用的器物中,有新疆的玉石、南海的貝殼和南方的龜甲,這都說明了殷人交通手段的發達程度。

殷人的曆法是“陰陽合曆”,以閏月調節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殷人還使用天幹地支的記日方法,而從甲骨文和帝王的名字來看,殷人對天幹地支的名稱有一種特殊崇拜。在數學方麵,殷人已有了記數的文字,也能進行一般的運算,繪製比較複雜的幾何圖形。在醫藥方麵,巫與醫還未分開。遇有疾病,巫醫除了進行祈禱之外,也用藥物進行治療,甚至還用上了湯藥。殷人還把疾病按身體部位進行了初步的分類,最有名的是對齲齒的記載。

商代的文化成就是多方麵的。殷人不僅有高超的製造業的成就,同時在製造器物的過程中也溶入了他們的藝術創造才能。從青銅器的紋飾到玉器的雕琢,從大理石雕像到陶器製品,從木器、骨器的造型到樂器的使用,都體現了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鑒賞力。商朝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的開端。商朝的文字主要是金文和甲骨文。所謂金文,就是鑄造在金屬器物上的文字。一件器物上的金文一般不多,通常在10字以下,超過20字的則相當罕見。對金文的研究,起於宋代,而到清朝臻於大盛。這門學問,被稱為金文學。商代的文化是帝王文化,而這種帝王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鬼文化”。在殷人的心目中,一切都有各自的神,而天帝則是萬物的主宰。天帝既安排了種種自然秩序,也決定了種種自然現象。為了向這些神靈祈福,殷人絞盡腦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祭祀神靈。天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是世俗的帝王——人間的神。同時,一般有地位的殷人,也把自己的祖先,特別是有過豐功偉績的先人加以神化。與此相關的是宗廟的建築和厚葬的風俗,都反映出殷商民族的強烈鬼神崇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