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接種是提高孩子免疫力的有效手段

預防接種可提高易感染者的特異免疫力,是預防小兒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其中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主動免疫即給易感者接種特異性抗原,使其體內主動產生免疫抗體,兒童在l歲內必須完成一次卡介苗、三次乙肝疫苗、三次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糖丸、三針百日破混合製劑、一次麻疹活疫苗接種,即完成了基礎免疫,可預防結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等傳染病。注射後可在小兒體內對這7種病產生特異性抗體,但它在體內維持一段時間後,抗體濃度會降低,此時應再接種1~2次,如果半途而廢,機體仍可能得病。而被動免疫則是指將含有抗體的血清或其製劑注人體內,使人體立即獲得免疫,如未接受主動免疫的易感兒童於接觸傳染病患者後可給予注射胎盤球蛋白或丙種球蛋白,使小兒於短期內(約3周)具有被動免疫力,一般用於預防麻疹和破傷風,應用範圍較窄。此外,預防接種可有效預防小兒呼吸道感染。

那麽兒童什麽時候要打預防針呢?按照國家規定,預防接種分計劃內和計劃外,計劃內是國家要求必須完成的(以上提到的),計劃外的是家長自願接種的疫苗。屬國家規定的基礎免疫,家長隻要接受婦幼保健站提供的指導給兒童按時接種即可。如果在居住地出現某種傳染病,如流感或肝炎,而以前又沒有患過該病的兒童則需要打預防針。大多數疫苗都有比較長的保護期,不必重複接種。流感疫苗保護期隻有一年,過期可以考慮再次接種。如果沒有該病流行的可能,不存在接觸,也不必忙著去打這種針了。

★預防接種常見反應及家長的對應措施

預防接種的目的是使機體產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應,但生物製品對機體來說是一種異物,經接種後刺激機體產生一係列的生理、病理等免疫反應,在這些反應過程中所出現的臨床症狀稱為預防接種反應。根據反應性質不同,可分為一般反應與異常反應。

1.一般反應

由於製品性質不同,接種途徑各異,因此引起反應的部位及強度也不同。若為注射,在接種後6~24小時,注射的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現象,偶爾引起局部淋巴結腫痛。全身反應主要為體溫上升,一般持續1~2天,很少有3天以上的,有時伴有頭痛、寒戰、惡心、嘔吐、腰痛、腹瀉等症狀。

接種後發燒屬正常反應,體溫38℃以下多飲水即可,如38℃以上可給予少量退燒藥。接種2天後的發燒和接種疫苗沒有關係,應去看醫生。注射局部的反應,一般屬正常情況,不到醫院處理。有些家長不了解此點,帶孩子到醫院外科切開局部腫膿,造成長時間的不愈合。

2.異常反應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使用衛生部批準生產、並經正式鑒定通過的各類預防製品,在正確實施接種後,隻在極少數人中發生的異常反應與製品或個體體質有一定聯係、出現明顯臨床症狀和體征的接種反應,常見的有暈厥、急性精神反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皮炎、血管神經性水腫、局部化膿血清病、超敏反應性腦膜炎等。

預防接種後,必須在接種網點觀察15~20分鍾,出現上述嚴重反應,醫生會迅速處理。

★定期接種疫苗可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認可: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是預防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積極有效的手段。

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季節。由於疫苗要在接種2周後才能產生保護性的免疫作用,故應注意接種流感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所需提前的時間。而且,流感疫苗的維持作用時間隻有1年,所以每年都要按時接種。此外,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的類型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接種疫苗對機體的保護能力還是有一定差別的。肺炎球菌疫苗的有效作用時間長達5年,故可5年接種一次。相對而言,兒童的抵抗力較差,可定期注射疫苗,以增強抵抗力。

★防疫針並非越多越好

打防疫針可以提高兒童的免疫力,加強其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但並非越多越好。計劃免疫程序是通過大量科學試驗而製定的,如果過多地注射疫苗(計劃內疫苗除外),有時反而會使免疫力降低,甚至無法產生免疫力。這在醫學上叫免疫麻痹。另外,各種疫苗都是用病菌、病毒或它們產生的毒素製成的,盡管經過殺滅和減毒處理,但仍有一定的毒性,接種後可引起一些反應。特別是在製作過程中,不可能把培養細菌或病毒生長所用的物質完全除掉,其中有的屬於異體蛋白質,接種疫苗後,人體在產生對某種疾病抗體的同時,也會產生異體蛋白抗體,會引起過敏反應,輕則出現皮疹,重則發生休克。並且,這種過敏反應的發生是隨著打針次數的增加而增多的。因為人體接觸異體蛋白質的次數越多,越處在敏感狀態,更容易發生過敏反應。因此專家指出,預防針不宜打得過多過濫。除了流感疫苗保護期隻有一年,其他大多數疫苗都有比較長的保護期,不必重複接種。需要重複加強接種時,必須抽血檢測抗體水平,方可決定是否需要再做加強接種。

打了防疫針並非就是一勞永逸地給健康保了一份險。許多家長希望通過給孩子打預防針一勞永逸地解決健康問題。其實所有的疫苗接種都可能會有“缺點”,並非百分之百地保護每個接種的人,也不能完全對抗同一族譜中的所有病菌。今天打了這種流感疫苗,明天流行的卻可能是另一種流感,倘若孩子本身體質不好,自然就沒有抵抗力,還是可能得病的。還有些疫苗接種是需要“加強免疫”多次完成後才能有效的。

★哪些孩子不宜接種疫苗

孩子在接種疫苗後可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和體質,但預防接種並不是一種適合於所有孩子的治療方法,下列兒童就不宜進行預防接種。

1.皮膚病

兒童在接種的部位有嚴重皮炎、牛皮癬、濕疹及化膿性皮膚病,應在治愈這些病後再接種。

2.發燒

體溫超過37.5℃的兒童,應查明發燒的原因,治愈後再接種。因為打防疫針會出現體溫升高的反應,加重發燒的病情。另外,發燒往往是流感、麻疹、腦膜炎、肝炎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症狀,接種疫苗不僅會加快發病,還會加重病情,使病情複雜化,給醫生診斷帶來困難。同時,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與致病的細菌可互相幹擾,影響免疫力的生成。

3.疾病

正在患急性傳染病或痊愈後不足2周、正在恢複期的孩子應暫緩接種疫苗,有嚴重心髒病、肝髒病,腎髒病、結核病的兒童也不宜接種。因為患有這些疾病的兒童體質往往較差,對接種疫苗引起的輕度反應也可能承受不住。他們有病的器官不能再增加額外的負擔,故接種後往往會發生較重的反應。另外,接種疫苗後肝髒的解毒、腎髒的排泄等功能都要加強,這都會影響有病器官的康複。患有神經係統疾病的兒童,如癲癇、大腦發育不全等,由於製造免疫力的原料缺乏或形成免疫力的器官功能不好,不能產生免疫力或過敏反應嚴重,故也不宜接種。重度營養不良、發高燒、抽風、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兒童也不宜接種。

4.過敏

有哮喘、接種疫苗曾發生過敏的兒童不宜接種,因為疫苗中含有極其微量的過敏原,對一般兒童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對過敏體質的兒童來講,由於其敏感性極高,也會發生過敏反應,給兒童帶來危害。對雞蛋過敏的孩子有些疫苗也不能接種,因有的疫苗是在雞蛋裏培養的。

5.腹瀉

兒童大便每天超過4次者不宜服用小兒麻痹糖丸。因為腹瀉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掉從而失去作用。另外,腹瀉如為病毒感染所致,會幹擾疫苗產生免疫力,因此也不宜接種疫苗。

6.密切接觸傳染病

密切接觸了傳染病人的兒童,不宜馬上接種疫苗,必須經過該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後,確認沒有發病才能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