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的開發技巧

創意技巧相當多,本書將介紹十三個招式,名為“創意十三式”。許多人認為創意是憑空而至,或是天上掉下來的,就好像阿基米德洗澡洗到一半突然想到浮力的定理,或是瓦特看到水壺的水開了,一時觸發靈感遂發明蒸汽機;其實,這是對創意的錯誤認知。

許多的創意都是經過經年累月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而累積到某種程度才激發出來的。所以,要成為創意高手,首先,必須多方麵學習各種知識,讓知識成為引爆創意的基本原料。不要認為可以不下功夫,就能突發奇想而一步登天。其次,要學習產生創意的技巧。也就是說,知識學得越多,引爆創意的原料就越多。然後,運用創意的技巧攪拌知識原料,產生新的創意。“創意十三式”的英文名稱是“BECREATIVE”,它足由十個字母所組成的,這十個字母就代表了十三種不同的創意技巧。

B是Brain storming meeting,召開頭腦風暴會議,引發各種創意。B的另一個意思是Balance,在事物的正反兩麵求取平衡的過程中,引發創意。

E是Expand,擴張或發散既有的想法來尋找創意。有的創新是從發現既有理論的缺失而找到新的理論;有的則是探究事物發生的原因而找到的新觀點。

C是Combination,將舊元件組合,開發新創意。如引擎早就發明,自行車發明後,就有人將兩個舊元件組合起來,這組合就發明了摩托車。

R是Reverse指的是逆向思考。通常一個人會被既有的思考模式所禁錮,逆向思考會開發另一種思維模式。R的另一個意思是Requirement,即從需要中尋找創意,亦即開發創意滿足需要。

E是Eliminate or subtract,消除或減少。消除和減少組織中原來的單位或係統中的元件,觀其變化以產生創意。

A是Adapt,對既有事物或製度進行調整。如彈性上班時間,就是通過調整上班時間,發揮員工更大的功能。

T是Transfer.將原有功能轉化成其他功用。許多發明的原來用途,與後來廣為采用的用途大異其趣。甚至於連原發明者都沒有想到他的發明可以用於此用途。發明當然重要,但是,會將發明運用於各種用途也非常重要。

I是Increase或Improve,開發新創意以增加或增強既有功能,微軟從DOS3.0、4.0到X.0,每一個新版本就是增強功能的創意。

V是Vision,從新的願景角度,觀察未來變化產生創意。

E是Exchange,交換角色或功能,以產生創意。

1.頭腦風暴

許多有創意的人都會告訴你,他的創意來自與別人的閑聊甚至抬杠。其原因是,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專業素養不同以及人生曆練不同,有著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不同的想法與觀念正是激發創意的基本要素。遠在數千年前孔子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古諺亦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說法。這就是集眾人智慧開發創意的例子,看來古人早就在運用這種方法激**創意了。

這種集結眾人開發創意可分為兩類:隨意閑聊類及正式開會。隨意閑聊由於氣氛輕鬆,往往在聊天時會產生靈感的火化。因隨意閑聊產生創意的例子很多,愛因斯坦的許多靈感也是與朋友聊天時,進出的創意泉源。是以,養成隨身攜帶的紙筆的習慣,在這種隨意式的場合,可將靈感立刻記下,不會造成靈感流失之憾。

正式會議則是經過規劃及安排,讓每個與會者發揮充分地想像力,來引爆創意。為了發揮員工的潛能及創意,特別安排“頭腦會議”。根據經驗,頭腦會議的規劃與安排,會相當程度影響會議的創意成效。生意人要想在頭腦會議收到良好效果,需掌握動頭腦會議八個原則:①找一個有經驗的會議主持人;②主題限製在兩個之內;③討論主題時發言不宜散漫;④時間不宜太長,不要超過四個小時;⑤人數在五至十人之間;⑥流程預先規劃,讓每個人能輪流發言並充分表達;⑦奇怪或瘋狂的氣氛營造;⑧把握好的創意,並繼續衍生潤飾之。

2.平衡與折中

社會上,經常有正麵及反而的意見,當雙方僵持不下時,平衡及折中的觀點就會出現。

知名的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哲學思維,也有不少是經由“平衡”而產生的。比如,他提出社會出現正麵的觀點後,就會有反而的觀點,爾後,雙方會朝中間靠近,就是所謂的“合”。他認為社會就一直是以“正、反、合”的方向在進行變遷。

分期付款也是平衡的一個例子。原本人類社會的交易有兩種,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銀貨兩訖”。另一種是“賒欠”,也就是“先取貨,再付款”。進入工業社會後,電視、冰箱甚至汽車,在當時的費用均相當高。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般家庭恐怕無能力負擔。要讓顧客賒欠,那風險又太大。於是,“分期付款”的折中方案就被創造出來了。現在,大家視“分期付款”為平常,在當時可是相當大的創意,根據這創意讓企業完成了巨額的交易。

“君主立憲”也是一例。人類從君主國家要轉變到民主國家,必然會經過對抗。有的激烈對抗,采取革命方式,如美國及我國,當然就拋棄過去的君王,建立新的國家。也有些國家較緩和的,則采取平衡與折中的方案,維持過去君王製度,但是,君王隻能當虛位元首,沒有實權。別小看“平衡與折中”它可以開發出許多的創意。

3.擴張與發散

受到教育方式的影響,許多人的思維都是直線及垂直式,也有人稱為條例式。小時候,同學間若有爭辯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是老師說的”,一切以老師說的為準則。課本則是全國一致的版本,考試前有標準答案,將每個人的頭腦都往標準答案約束,因此又稱收斂性的思考方式。

若以作業係統做比較,DOS的指令就是直線式及條例式。然而,人類天生的思維模式不是條例式,而是發散式與網絡式,有點類似超文件(hypertext)概念。人類與老虎、獅子相比在攻擊力上可是相差很多,卻成為主宰地球的物種,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善用頭腦,會開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意,人的頭腦是發散式且會擴張知識版圖,微軟就發現人類發散思考的特質,開發了Windows的作業係統。各位不妨試試DOS及Windows兩種係統,比較後就會更深入了解條件式與發散式之差異。

日本的今泉浩晃指出,傳統條例式筆記會限製人類的思維,采用Mandala筆記方式(見表2-1),會讓思緒向四麵八方擴張,引發創意靈感。將要思考的主軸放中間,再將可能衍生的相關因素置於外圍的八格。比如,在中間填入創意,再將四周填滿與智慧相關事物。另一種方式是,虛實對調,在中間填入實物,如鑽石,在四周填入各種虛詞,像是高貴、堅硬、稀有等。相反的,在當中填入虛詞,如美麗,則可在四周填入鮮花、美女、日出、彩霞等。經常練習,想到一樣事物就會許多的發散聯想,容易產生創意。表2-1 Mandala筆記方式頭腦風暴顛覆風暴逆向思考靈機一動創意????高貴堅硬稀有幸福鑽石????鮮花美女日出彩霞美麗????

4.挑戰傳統

歐洲在16世紀前經曆了近千年的黑暗時期、文明倒退,才有爾後的文藝複興。中國16世紀前的幾千年間,在多時期都是文明興盛。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等都是影響人類重大的發明。牛頓是16世紀歐洲英國人,大家都認同他是聰明人。同樣的,中國曆史上在牛頓之前也有著無數的聰明人,如撰寫《易經》的周公,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用兵如神的孫子等。但是,為什麽這麽多聰明人看到蘋果掉下來,不會引發靈感發現萬有引力,要等到歐洲度過了近千年黑暗時期後,才由牛頓來發現?

其原因是中國的聰明絕頂人認為蘋果本來就是應該掉下來。想想,如果認為一件事情本來就應該如此,那就不會繼續思考其原因了。人經常會被傳統的觀念所影響,當大多數人視蘋果掉下來為理所當然時,這個社會就不會有人去思考蘋果為什麽會掉下來。不往下思考,當然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牛頓卻不是這樣,他看到蘋果掉下來,會想到東西要移動需要給予力量。要將蘋果丟給朋友需要用手的力量拋過去。樹葉在風中飄,是靠風的力量推動,雖然風是看不到的。所以,牛頓推論蘋果會掉下來一定有“力量”在拉它,雖然這個“力量”是看不到的。根據這個推論,他發現萬有引力。牛頓正是挑戰了傳統的觀念,思考問題並找出了答案。假如他也認為蘋果本來就應該掉下來,那發現萬有引力的就不是牛頓了,可見挑戰傳統的重要。

5.組合舊元件形成新創意

許多新發明是舊元件的組合。許多人以為創意是少數人才有的天分,不是可以輕易擁有的能力。其實,這可是大錯特錯,許多曆史上知名的發明,都是將既有的元件重新組合罷了。想想看,任何文章是不是既有單字的新組合?任何新的食譜是不是舊食物元件的新組合?這些新組合的例子俯拾皆是。

經常有人認為創意一定要是高科技,其實不然。想想,Kitty貓是不是創意?Kitty貓的相關產品對日本公司賺了數十億美金。再看,發明電話在那個時代當然是高科技,同樣的,發明複印機在其時代也是高科技。然而,你並不需要高科技才能創造出新產品。不懂高科技的人,也可以將複印機與電話這兩個元素結合,創造出傳真機的概念。牛頓說:“站在巨人身上的侏儒,看得比巨人更遠。”

其次,曆史上出名的田單複國就是一個利用重新組合的絕佳例子。田單要以相對極少數的兵力打贏戰爭,就必須出奇招方能致勝。他組合了舊元件形成新創意,這創意讓他大敗燕軍。這創意的舊元件就是牛、獸皮及火。田單要出奇製勝的想法是,自古人類怕奇怪的野獸,然而,身邊沒有這種怪獸怎麽辦?遂想辦法創造出尾巴有火的怪獸,在黑夜中看起來可是相當嚇人。舊單的創意成功幫齊國奪回72座城池。如果當初田單沒有此創意,曆史可能會改寫。

6.逆向思考引發創意

逆向思考的力‘式是將平常的思維模式倒過來想,通常一倒過來想後,會激發出新的創意。

比如說,賣買東西的傳統觀念是“銀貨兩訖”,也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時候,有聰明的生意人就采用逆向思考,提出“先交貨,後付款”,也可以說足“先享受,後付款”。這樣的觀念與傳統的交易方式完全相反,然而,這樣的觀念創造了無數的商機。

7.需要產生創意

人類發展史上,早期的許多創意與發明,都是因為人類需要而產生。比如說,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是為了夜間照明的需要。電冰箱的發明是為了保存食物的需要。運用蠶絲、綿羊毛或棉花來製作衣服是為了穿衣保暖的需要。人造纖維的發明是岡為蠶絲、棉花或綿羊毛成本太高,遂運用石化業的新科技開發了物美價廉的人造纖維。

生意人若善利用從“需要”產生創意,會養成隨時想創新的習慣,對一個人創意的培養,有莫大的效果。3M公司明確的揭示該公司以追求創意的產品來永績經營。公司需要員工開發創意,再將創意運用至新產品上。3M公司的員工都認知公司對創意的需要。你隻要跟3M的警衛聊天,不出五分鍾他就聊到可能為3M開發新產品的創意。

8.消除或減少

生意人通常會被社會慣例所影響,會對原來存在的事物視為當然。然而,社會的變遷快速,許多原來認為天經地義的事物,可能已無存在的必要。因此,分析並思考既有事物的存廢,如果能將既有單位或製度廢除,就是一種創新。

在企業界及政府部門的機構削減,是很好的例子。有些部門是不是可以裁撤(消除)?如果不適合裁撤,那能不能與其他部門合並,這樣就可精減部門。我國各級組織的簡化,就是消除及減少的最好例子。

9.調整

調整是將既有的觀念或體係進行調整,看能否激發創意。比如,許多製度是在過去建立,而其在過去建立是因為適合過去的環境。

汽車儀表的位置調整就有很好的例子,許多開車族應該都有印象,車速、引擎轉速的儀表,就在方向盤後麵。有時候,因為方向盤擋住了儀表的視線,造成行車的不便。後來,終於設計者想到要“調整”儀表的位置。該創意讓推出儀表新位置的車種,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

10.轉換功能

培西·史班塞在研究無線電係統時,對無線電係統發出的電波功能突發奇想,想到是不是該電波具有烹煮食物的功能。就將一塊豬肉放到該電波所能影響的範圍,就這樣創造了曆史上第一塊運用微波煮熟的肉。現在微波爐已成為每個家庭的必需品,光專利權就讓發明者獲得享不盡的財富。

另外,許多發明原創者設定的用途,並不受社會歡迎。反而是轉換到其他用途後大放異彩。德國人奧圖於1868年發明了第一部汽油引擎,體積巨大,高達兩米。當時,運輸以馬匹與鐵路為主,沒有人認為這樣的引擎有任何功用?後來,將引擎改良發明汽車,全世界的運輸從鐵路進入公路。真難想象,現代社會如果沒有汽車會如何?

不少生意人認為發明才是“創意”,在此要特別指出發明當然是一種“創意”,然而,能善用發明將其用途發揮到極至,那更是一種生意人真正要學會的“創意”。

11.增強功能

增加或強化功能也是生意人經常運用的創意方式,有些手表或電話上就增加了計算機的功能?錄音機問世不久後,就有人想到將收音機的功能加上去,成為收錄音機,另外,電視機與錄音機也是經常會用到的一組沒備,所以有廠商就開發了電視機內含了錄音機;電視熒光屏改成液晶形態,熒光屏不但增大且體積反而減小,大幅的提升了電視品質與功能。

12.掌握顧客願景

由於社會一直在變遷,未來可能變遷趨勢之願景,就是跳脫傳統的創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早就提出“知識社會”時代即將來臨,而就在這樣的社會中,“知識”將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而“知識”的價值主要指的是新觀念和新創意,這不是傳統的死背填鴨教育環境所能學習到的。

也正如此,日本在1995年正式宣布告別“模仿時代”,邁向“科技、創新立國”的時代。日本的學習文化就此改變,學習的重心從以模仿為主體轉成以創新為主體。日本成功的掌握未來趨勢,並以新的教育願景改革了舊的教育思維。

13.交換、取代

大多數生意人站在自己的立場及觀點思考問題,這會讓自己的思考逐漸窄化。將事物或角色交換是相當好的頭腦風暴,因為它會幫你跳脫自己的思維,從不同的角色探討問題,往往會產生創意。

在角色互換上麵,通常在社會上,某些角色都會被賦予約定俗成的概念,比如,早期覺得戴耳環或留長發是女孩子的專利,然而,就有人以角色互換的觀念,嚐試男性也戴耳環及留長發,現在反而女性也開始有留平頭的時尚。也許,在未來男性流行穿裙子也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