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忍讓的指數

人們無論做什麽,都喜歡要一個理由。發飆大抵有發飆的理由,忍的理由又在何處?

忍的理由可以有很多,如我們前麵說到的保護自己等等,但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你不屑計較。也許很多人會對這個理由感到困惑:別人都騎到我頭上拉屎撒尿了,我怎麽能夠做到不屑呀。

是的,即便別人騎到你頭上拉屎撒尿,你也可以不屑。蘇軾在《留侯論》中雲:“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之不足為勇者。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他這段話的大意是:庸人受到一些侮辱就會衝動得與對方爭鬥,甚至敢於搏命,其實這根本就稱不上勇敢;天下有一種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緣無故侵犯他也不動怒——他們為什麽能夠這樣呢?因為他胸懷大誌,目標高遠啊。

胸懷大誌、目光高遠者往往不拘小節,不會為眼前一些小事情而衝動盲動,以致於打亂成大事的節奏、分散成大事的精力。打個比方,一個懷揣利刃矢誌屠龍的勇士,決不會理會行進途中惡狗的吠叫,他沒有時間也懶得花精力去搭理與反擊。

生於戰國末年的張良本來名叫姬良,他是韓國的名門之後,其祖父和父親相繼為韓相國,侍奉過五代君王。在公元前230年,韓首當其衝遭秦滅。從貴胄公子淪落為亡國之奴,20歲出頭的姬良一度壓不住他對秦王的怒火,衝動地想學荊軻刺殺秦王。在公元前218年,他孤注一擲地發動了行刺,結果事情未成反而險些讓自己喪命。僥幸逃脫後,姬良改姓名為張良,於躲避秦王通緝中幸遇圯上老人。圯上老人刻意侮辱張良,讓張良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是滅暴秦而非殺秦王。一個身負重大使命的人,看事物的眼光驟然開闊,心胸也不再狹窄。後來,張良以他堅毅的忍耐力、冷靜的思考能力,輔助劉邦滅秦誅楚建漢,建立了一番偉大的功業。

因為身負重任,所以懶得搭理小的紛擾。和他們身上的“負重”相比,譏笑、侮辱算不了什麽。也許,成語“忍辱負重”應該這樣說更符合邏輯——“負重忍辱”——因為“負重”,所以“忍辱”。在你感覺忍無可忍的時候,想一想你有一個宏大的誌向嗎?如果有,又何必為了一些小事而衝動? 要提高自己的忍讓指數,說白了就是:我不和你們一般見識,或者這些小事我懶得計較。為什麽?因為我還有更要緊的大事要去做。人的眼光與思想到了這個層次,對於絕大多數“忍無可忍”的事件就會糊塗了、超脫了。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百行之本,忍之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