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本色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伊迪斯·阿雷德太太講述了她建立自信心的經過。

“我從小就特別的敏感而靦腆,”她說,“我的身體一直太胖,而我的一張臉使我看起來比實際上還胖得多。我又有一個很古板的母親,她認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並且總是照她的這個想法來幫我穿衣服。所以我從來不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上體育課,我覺得我跟其他的人都不一樣,完全不討人喜歡。”

“長大之後,我嫁給一個比我年長好幾歲的男人,可是我並沒有改變。我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滿了自信。他們就是我自己應該是卻沒有成為的那種人。我盡最大的努力要像他們一樣,可是我辦不到。他們為了使我開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隻是令我更加退縮到我自己建造的那個硬殼裏去。我變得緊張不安,躲開了所有的朋友,甚至我害怕聽到門鈴響。我知道我是一個失敗者,又怕我的丈夫會發現這一點,所以在每次我們出現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我都假裝很開心。結果又常常做得太過,事後自己會為這個而難過好幾天。最後,這種失敗的苦悶以至使我覺得再也沒有什麽道理活下去了,我開始想自殺。”

然而,伊迪斯·阿雷德太太卻最終從這種壓抑中解脫了出來。是什麽事情改變了這個不快樂的女人的生活呢?隻是一句隨口說出的話。“隨口說的一句話,”阿雷德太太繼續寫道,“改變了我的整個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正在談她怎麽教養她的幾個孩子,她說:‘不管事情怎麽樣,我總會要求他們保持本色。’‘保持本色’,就是這句話!在那一刹那之間,我才發現我之所以那麽苦惱,就是因為我一直在試著讓自己適合於一個並不適合我的模式。”

“在一夜之間我整個地改變了,我開始保持本色,我研究自己的個性,試著找出我究竟是怎樣的人。我研究我的優點,盡我所能去學習色彩和服飾上的問題,盡量照能夠適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我主動地去交朋友,還參加了一個社團組織,這是一個很小的社團。起先,他們讓我參加活動,我嚇壞了,可是我每做一次發言,就增加了一點勇氣。盡管從原先的硬殼中解脫出來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今天我所有的快樂卻是我從來沒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時,我總是把我從痛苦的經驗中所學到的經驗教給他們:‘不管事情怎麽樣,要保持自己的本色。’”

“保持本色,像曆史一樣的古老,”詹姆斯·高登·季爾基博士說,“也像人生一樣的普遍。”不願意保持本色,是很多精神和心理問題的潛在原因。安吉羅·帕屈在幼兒教育方麵,曾寫過十三本書和數以千計的文章,他說:“沒有人比那些想做其他人和除他自己以外的其他東西的人更痛苦的了。”

你是這個世界上的惟一一個,從前沒有過,以後也不會再有,從開天辟地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任何人完全跟你一樣,而且將來直到永遠、永遠,也不可能再有一個完全完全像你的人。新的遺傳學告訴我們,你之所以為你,必是由於你父親的二十四個染色體和你母親的二十四個染色體所具有的遺傳信息組合的結果,即便同是這兩對染色體群,也從來不會產生相同的組合。我們就是這樣被“既可怕又奇妙的基因造成的。”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是這樣的一個惟一,應該盡量利用大自然所賦予自己的獨特的一切。也就是說,歸根結蒂,你隻能唱你自己的歌,你隻能畫你自己的畫,你隻能做一個由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家庭,最重要的是,由你自己獨特選擇所造成的你,不論好壞,你都得自己創造一個自己的小花園,你都得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你自己的樂器。

愛默生在他的散文《自恃》中寫道:“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一段時間確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隻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與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間充滿了美好的東西,但如果不努力你什麽也得不到;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隻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麽,但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連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麽。”

女人如此,男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