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代商品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商品供大於求,由此帶來的後果是:每一家企業都必須將企業行銷的重點從生產轉向銷售,努力地傳播自己的品牌、推銷自己產品,否則就會被顧客很快遺忘與拋棄。

與商品供大於求這一特征相符的是:當今職場也出現了普遍性的供大於求的現象。批量“生產”的大學生再也找不到半點“天之驕子”的感覺,碩士、博士的工薪也一年不如一年,甚至MBA學子也備受企業的冷落。其中,有些人勇敢地麵對挑戰,從“生產自己”轉向“銷售自己”。他們走了出去,麵帶微笑,勇敢而又真誠地告訴別人——自己是誰?能為別人帶來什麽?為什麽自己能夠做到?自己想從中得到什麽……他們最終在得到了施展自己拳腳的舞台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豐厚的回報。他們成功的理由很簡單:很多人不願開口,更多的人不知道如何開口,因此失敗了;而他們開了口,也知道如何開口,於是他們就成功了。

其實,這種以主動的姿態走向他人以實現自己抱負的行為,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了。南朝時出身卑微的鮑照,曾投奔聲名顯赫的臨川王劉義慶,卻未受到重用。於是他想到向劉義慶獻詩以表明自己的才能,不料此舉被朋友極力勸阻,朋友說:“你現在地位很卑下,最好還是別輕易觸犯劉義慶。”鮑照大聲地說:“曆史上有才華卻懷才不遇的落魄人士,實在是數不勝數,就像蘭草與艾草混合一處,不被人識;大丈夫豈能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日碌碌無為,同燕雀之輩相廝守呢!”鮑照執意將自己的詩文呈獻劉義慶。劉義慶讀完鮑照的詩文後,對鮑照極為欣賞,先是賜給鮑照20匹帛,不久又將他提拔為國侍郎。

無論古今,能夠像鮑照般勇敢地自薦的人實在不多,因為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做人要謙虛一點、含蓄一點、內斂一點,總奢望能夠重演“三顧茅廬”的故事而不希望溫習“毛遂自薦”的功課。大家覺得隻有被伯樂“三顧茅廬”才有麵子,但別忘了,現在的人才市場有一個“供大於求”的特征,我們不主動走向市場,就將失敗於職場。

別太在乎自己的麵子和架子,花點心思花點力氣將自己推銷出去,否則就不會有人在乎你是誰。想要證明自己,最好先主動地讓別人認識自己、記住自己、接受自己、欣賞自己。記住:即使是諸葛亮活在今天,他也得拚命地推銷自己。

編者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