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你的“仇人”

與人交往,總會有磕磕碰碰,總會遇到使自己不愉快的人。發泄一通固然痛快,但卻會因此獲罪於人,無意中為自己樹立了敵人。要想成為一個人脈高手,有些時候,應該像聖經上說的那樣“愛你的‘敵人’”那樣大度。

有一部電影描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美國西部拓荒時期,一位牧場的主人因為全家大小被土匪槍殺,因而變賣牧場,從此浪跡天涯尋機複仇。

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誰都想報,可是當這牧場主人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找到凶手時,才發現那位凶手已年老體衰、重病纏身,躺在**毫無抵抗能力,他用虛弱的聲音請求牧場主人給他致命的一槍,牧場主人把槍舉起,又頹然放下。

牧場主人沮喪地走出破爛的小木屋,在夕陽照著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語:“我放棄了一切追求,虛度幾十年寒暑,如今找到了仇人,我也老了,報仇又有什麽意義呢……”

電影的故事是人編寫的,但編劇者根據的也是現實生活,因此這雖然是電影故事,但提供給人們深刻的反省,而這反省也就是我們強調的“有仇不報是君子”的道理。

首先來看看一個人要“報仇”所需的投資。

精神的投資——每天計劃“報仇”這件事,要花費很多精神,想到恨之切齒處,精神情緒的劇烈波動,更有可能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財力的投資——有人為了“報仇”而耽誤了一輩子的事業,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放下一輩子的事業,也要花費不少的精力、財力做部署的工作。時間的投資——有些“仇恨”不是說報就能報,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20年、40年都有可能報不成,就算報成了吧,自己也年華老去了。

由於“報仇”此事投資頗大,而且還不一定報得成,而不管報得成或報不成,隻要“報仇”,你不隻心動而且行動,那麽自己都要元氣大傷,因此我們還是主張“有仇不報”。

一個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輕重,知道什麽東西對他有意義、有價值,“報仇”這件事雖然可消“心頭之恨”,但“心頭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失去了自己,所以“君子”有仇不報。

人和動物有些方麵是不同的,動物的所有行為都依其本性而發,屬於自然的反應;但人不同,經過思考,人可以依當時需要,做出各種不同的行為選擇,例如——學會“愛”你的仇人。

“愛”你的仇人,這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仇人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或環境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至少也會保持一種冷淡的態度,或說說讓對方不舒服的嘲諷話,可見要“愛”敵人是多麽難。

就因為難,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仇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愛”仇人的人高大。

此話怎講?

能“愛”自己的仇人的人是站在主動的地位,采取主動的人是“製人而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也迷惑

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是友,甚至都有誤認你們已“化敵為友”。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才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勢,如果對方不能也“愛”你,那麽他將得到一個“沒有器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輕重。所以當眾擁抱你的仇人,除了可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為友之間,留下了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地球是圓的,天涯無處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為,也將使對方失去再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麽他招致他人的譴責。

而最重要的是, “愛”你的仇人這個行為一旦做了出來,久了會成為習慣,讓你和人相處時,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正是成就大事業的本錢。

所以,競技場上比賽開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禮或擁抱,比賽後也一樣再來一次,這是最常見的當眾擁抱你的仇人——競爭對手。

“愛”你的仇人這是在豐富我們人脈關係網中必修的一課,也是最難的一課,連仇人都可以“愛”,還有什麽不可放下,還有什麽人不能愛,擁有這種氣量的人,他本身就已經具有了很大的能量。鑄劍為犁,化敵為友,如果通不過這一關,我們始終進不了人脈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