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似水,和而不流

交友時,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處理朋友關係方麵遊刃有餘,其樂融融。朋友會稱讚你善解人意,謙和大方,恭儉可信,關係淡而不淡,遠而不遠。朋友相處時熱情大方,顧此相彼,甚是周全。旁觀者也會稱讚你對朋友盡心盡力,禮至心盡,無可挑剔,自然而然會使人敬佩和愛戴。

或許,任何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和感覺,覺得和某個人或某幾個人很是投脾氣,談得來,坐在一起便覺得心裏熱乎乎的,總有說不完的話,舍不得分開,甚至近似癡狂,隻願形影不離才好。然而,這種交往甚密的結局往往是令人傷心的分離,而且很可能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其實,傷口一旦產生,無論愈合得怎樣好,也難免會留下疤痕,恰似瓷器上無論怎樣細的一道裂紋,總會留下一道陰影,抹不去,擦不掉。這不就是失了分寸的緣故嗎?

古語說: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現在大多用於形容情人間的思戀,其實,這句話也可以形容那些感情親密的朋友之間的關係。相聚相守固是令人歡欣鼓舞,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好的朋友相處,誰也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而且也往往是不願為人所知或不想在別人麵前顯露的。

朋友交往應該是“淡而不斷”。交往過密,便有勢利之嫌;而一旦斷了“來往”,時間便會無情地衝淡友情。特別是在生活節奏緊迫的今天,朋友之間很難有機會經常在一起聊天。朋友間的交流,需要注意友情的維護,比如平時多打一些電話,相互問候一番,也會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

朋友之間超越利害關係的交往,會使雙方更加珍惜友情。有一次德國詩人海涅收到一位友人的來信,拆開信封,裏麵是厚厚的一捆白紙,一張一張緊緊包著,他拆開一張又一張,總算看到最裏麵的一張很小的信紙,上麵鄭重其事地寫著一句話:“親愛的海涅,最近我身體很好,胃口大開,請君勿念。你的朋友露易。”

過了幾個月,這個叫露易的朋友收到了海涅寄來的一個很大很沉的包裹。他不得不請人把它抬進屋裏,打開一看,竟是一塊大石頭,上附一張卡片,寫道:“親愛的露易,得知你身體很好,我心上的石頭終於掉了下來。今天特地寄上,望留作紀念。”

這肯定會成為露易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封信。他給海涅的信雖有些“小題大做”,而海涅的回信卻也生動形象,他以大石頭比喻對朋友的擔憂,以“石頭落地”表示收信後的放心和輕鬆。這不僅體現了朋友之間的隨和與坦誠,更讓人感到朋友的熱情和友愛。

君子之交,是為了心靈的溝通。它最不具有功利目的性。而它對中國人影響之深也讓人感歎。在一個特別重視交際、講究關係的民族中,是應該以“善於交際”為美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子之交強調的是“淡、簡、文”。

君子之交淡如水,與《中庸》上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是一個道理。古人的君子交友之道,如淡淡的流水,長流不息,源源流長。今人將交友比作花香。說“友誼就像花香,越淡就越持久”,與古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中庸之道是一種至高的做人法則,掌握了這種方法,便會在生活中遊刃有餘。交友也講中庸,除了“淡而不厭”外,還要“簡而文”,“溫而理”,簡略但是文雅,溫和且合情理。

交朋友,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讓朋友圍繞著你的愛好轉,讓整個世界都充滿了你的色彩;也不能自我感覺良好,取笑朋友的愛好、興趣。“和而不同”,尊重自己,尊重朋友,你不必跟在朋友的後麵,亦步亦趨;也不必差強人意,使人同己。客觀、冷靜、明智,才不會舉措失當。

君子之交,是一種心靈、精神的溝通,要崇尚自然平和、隨意而為,不是刻意地為交友而交友。

君子之交,就要去除功利的目的。保持一種淡泊名利、與人為善的感覺。君子能與他人以平和的態度相處,遇事不妄加爭論,但是決不草率地人雲亦雲,一再放低標準,喪失自己的見解,而與他人妥協。所以,就人際關係的學問上來說,這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

兩個人相處與交往,友情和善的確是重要的事。但是在兩個人的交往中必須尊重和各自的獨立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有一句話叫“和而不同”,就是指這個意思。同時,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喪失自己的原則,與他人相交,最後一定會使自己感到疲累不堪。但是,在人們的現實交往中,卻終無法依照這個原則來處事現代人的生活,在物質方麵不虞匱乏,但在精神方麵卻非常貧瘠,甚至可說是喪失自我的時代。或許是由於人際關係日益複雜,使個人真實的存在日形虛浮。充滿自信的自我到底是否存在?何處可找回自我?許多現代入迷失了生活和工作的信念,人的獨立的意識較之從前已淡化了許多。

孔子“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對於現代人而言,可說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