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禮讓,頭破血流

禮是什麽?禮就是協調強者與弱者的尺度。強者會遇到更強者,弱者會遇到更弱者,因此,每個人都需要用禮來裁判!

禮讓是什麽?禮讓就是按傳統的文明禮數來謙讓。70歲的老太太給20歲的小夥子讓座,這種讓不是禮讓;隻有20歲的小夥子給70歲的老太太讓座,這才是禮讓。

不會禮讓的人不懂禮的重要,更不懂禮讓的深奧,他們也許會自感是強者,要將禮貌這個裁判一腳踢開。那麽,好吧!一個更強者上場了,不會禮讓者等待的隻能是頭破血流!

我國曆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道德標準講究禮義廉恥,而在待人接物中特別強調“禮義”兩字。它要求人們待人恭敬熱情,懂得尊重人、關心人,待人寬容,以和為貴,與人為善,要求懂得禮尚往來,懂得知恩必報,以德報怨,以直報怨。

而在禮義之中又特別強調“讓”這個字。古人曰:“讓,禮之主也。”(《左傳·襄公十三年》)意思是要求對他人恭敬、謙讓、禮貌、有禮節。以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

正如古人所說的:“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引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紋。”意思是說,恭敬而不懂禮義就會徒勞,謹慎而不懂禮義就會膽怯,勇敢而不懂禮義就會混亂,直率而不懂禮義就會刻薄。的確,禮義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及

“禮儀”在,也會保持和諧關係個人的修身養性方麵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其實,講究禮讓,亦並非我國的“特產”。凡社會的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必然會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禮讓是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禮讓卻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生活中也有有許多人都不懂禮讓,不會禮讓。

譬如,因為不會禮讓,每當人們的利益重新調整或分配時,一個個都爭得臉紅脖子粗,不僅要將屬於自己的一塊蛋糕盡快地切到自己的盤子中來,還想將他人的蛋糕切到自己的盤中,合法的手段用之,不合法甚至是違法的手段也用之。於是,公開大吵大鬧的有之;背後暗算他人、下絆子的有之,為了個人的利益,人性都變得**裸的,人際矛盾和衝突也就因此而擴大、激化,對這些人來說,什麽禮不禮的,更無所謂這個讓字,隻要個人利益能到手,什麽都不顧忌,文明禮貌被這些人拋到垃圾堆裏去了。

因為不會禮讓,人們也就不會講文明、講公德。譬如,在公共汽車上,“老弱病殘專座”這幾個大字寫得又大又黑,然而現實是:盡管七八十歲的老人在一旁站著,一些年輕人仍然佯裝不見地坐在那裏,有的假裝睡覺,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本來,我們國家的人口眾多,但經濟發展並不很平衡,因而處處顯得擁擠、嘈雜,在這時,如果人們都能忍讓一點,禮貌一點,相互關照一點,人們精神上緊張程度則是可以減輕的。但是,有的人偏不這樣,在公共汽車稍被他人碰了一下,就跳將起來,爭個臉紅脖子粗,甚至還拳腳相加……彼此之間似乎有什麽深仇大恨,此時的人們也就更談不上什麽禮讓不禮讓的了。

因為不會禮讓,所以現在隻要人們心中有氣,有不滿,有牢騷,有不平,有煩惱,……都要找一切可能、尋一切機會將它宣泄出來,而不去管它是以什麽方式。更有意思的是,有不少人還相信這樣的歪理:“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於是,不僅工作崗位成了一些人的出氣筒、宣泄口,而且一個個都表現得蠻橫得很,一個個將臉都拉得長長的,一個個說起話來都沒有好聲好氣,還動不動將他人挖苦諷刺一下,好像人家都欠了你多年的債不還似的。為何現在有些服務行業的名聲不佳?為何一些政府機關“門難進”、其工作人員“臉難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不少工作人員不僅不懂禮讓、不講禮節、沒有禮貌,而且將自己的工作崗位作為宣泄自己心中不平的地方。

因為不會禮讓,現在人們居然不願意做一個正直的人、高雅的人、文質彬彬的人、有修養的人、循規蹈矩的人、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人,總之,人們不敢堂堂正正的、老老實實地做人了,而是被“逼”著“入鄉隨俗”:說粗話,做粗事,辦俗事,人們所認同的、所流行的,是一種粗俗、庸俗、媚俗和惡俗。在這些陳俗陋習中,其實質是**裸的人欲、物欲、金錢欲,是一種人性的放縱和尋求刺激。譬如,明明是一個“如花似玉的林妹妹”,有人硬是將她裝扮為“**好人的女妖精”;一些人在一邊罵咧咧,表現出異常憤世嫉俗的樣子,一邊卻又情不自禁地去做那些“俗不可耐”的事……

一般來說,以下這些人是決不會禮讓的。

私心太強的人是不會禮讓的。這些人一天到晚考慮的盡是自己的利益,怎能對他人禮讓?

愚昧無知的人是不會禮讓的。這類人不懂規矩,自然也就不懂方圓,也就不會有什麽文明修養了。

缺乏同情心的人是不會禮讓的。這類人對什麽都很冷淡,要讓他們待人熱情,比登天還難。

驕傲狂妄者是不會禮讓的。這類人目空一切,什麽人都不在他的話下,怎麽能以禮待人?

好報複者是不會禮讓的。這類人心胸狹窄,吃了一點虧就想報複,根本不可能以德報怨。

總之,這些人文明修養程度極差,是決不會禮讓的。

禮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那麽,應該怎樣做到禮讓呢?有以下幾條可參考:

一是要求每個人從一點一滴的事情做起,不要空談;

二是要求人們在個人的利益上還是要強調謙讓,不要斤斤計較;

三是要注意個人的文明和修養;

四是要用製度來保證禮讓的實施;

五是要形成一種社會氛圍,使人感到不這樣做就有一種壓力,不禮讓就不行。

最後,一定要記住:禮讓要注意從小培養,從小事中逐漸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