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肯定自己

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局是不幸的,安娜最後臥軌自殺。這是一出典型的悲劇:一個處於上層社會的女子愛上了一位年輕伯爵,當象征愛情的火花剛剛擦亮時,又被象征現代文明的火車輪熄滅。時至今日,對於安娜愛情悲劇的啟示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萬“辯”不離其宗:安娜的悲劇不僅僅是一個貴族婦女的悲劇,而且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

一個人有多大的勇氣肯定自己呢?一個婦女又有多大的勇氣肯定自己“悖於社會道德”的行為呢?

從封建社會“夫字天出頭”,到資本主義社會男人至上,婦女都被置於社會中受人任意擺布的地位,甚至是男人的附屬品。古今中外例子不勝枚舉,被槍殺的苔絲德夢娜,.香消玉殞的茶花女,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青春夭折的林黛玉……一個個想逾越雷池的女人把曆史染得血跡斑斑。曆史曾這樣評價過她們:她們就好像是一棵脆弱的藤蘿,緊緊依偎在大樹的身上,沒有權利說話也沒資格思考,而這棵青藤本可以長成大樹,卻因為世俗的狂風摧殘使其夭折。然而李清照、武則天、慈禧她們應該慶幸,雖然她們最終還是社會與男人的犧牲品,但畢竟曆史還是將她們記住。西施、趙飛燕、貂蟬,她們在哭泣之後應該歡笑,幾經曲折她們的故事還是走出了似海的官門,煙鎖的重樓。

安娜雖有勇氣去衝破世俗,但是依據世俗評論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行為的矛盾心理,卻始終困擾著她那顆勇敢的心。在她的觀念中拋夫棄子絕對是罪惡墮落的是不可饒恕的,不管丈夫是不是自己的愛人,那個家有沒有快樂,沒有屬於自己那份愛情。因此她在對伯爵表明心跡時,從內心產生了一種重壓,摧殘了她深愛伯爵的強有力的心理力量,嚴重扭曲了她的性格。可見世俗觀念在她心中的影響,也可以說她的意識從未脫離過她所生活的上流社會。她有勇氣為愛情邁出大膽的一步,卻沒有勇氣肯定自己。她成了世俗觀念的維護者,也成了世俗觀念的犧牲品,在她病危時,她並沒有對生命、對伯爵表現出眷戀。隻是一味地懺悔:“我要的是你的寬恕。”安娜永遠都不會去懷疑這個世界。後來在生命彌留之際,她以“上帝,寬恕我的一切吧!”來告別人世。

安娜內心世俗的意識對自己行為作出判決,造成了一個悲劇,但你的判決完全可以和她不一樣。盡管我們現在的社會觀念已經相當開明,但精英人物的思維理念總是不被大眾所輕易接受,一個叛逆者與先行者要承受比普通人更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唯有你自己給自己支撐,給自己自信,自己肯定自己。堅信自己的理念與行動是正確的,讓時間來檢驗它的正確與否,而不是聽憑眾人的評價與判決。

你應該對自己說:我現在的生活,我今後的一生,不管遇到什麽事,不僅不會像過去那樣毫無意義,而且還具有讓自己走向新生活的明確意義。這絕對是你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