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無方,惡果暗藏

佛家好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且強調“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聽來玄虛,其實是一句有關人性人情的至理名言。一個“報”字,表現了人性中類似“反作用力”的深刻含義。給予善待,則尋求報償,結果是“多個朋友多條路”;施以惡毒,則伺機報複,結果是“多個仇人多堵牆”。人生在世,有如旅行,是暢通無阻還是寸步難行,全在自己怎樣待人。

處世無方,最易得罪他人而招來橫禍。有一天,一位旅客在飛機場上看見一位衣冠楚楚的商人在大聲斥罵搬運工沒有處理好他的行李。商人罵得越凶,搬運工越顯得若無其事。商人走後,那位旅客稱讚搬運工有涵養。“噢,是嗎?”搬運工笑著說,“你明白嗎,那家夥是到佛羅裏達去的,可是他的行李嘛,將會運到密西根去了。”與你共事的人——即便是下屬——隻要受了你的氣,就會跟你搗蛋。

相反,隻要你精於處世之道,即使犯了嚴重的錯誤也沒關係,很多能力平平的管理人員都能安然無恙地度過公司的人事變動,其原因就在這裏。他們處世待人通情達理,討人喜歡,一旦犯錯誤,支持他們的人總會幫助他們通融補過。他們偶爾犯了一次錯誤之後,如果老板覺得他們能以負責幹練的態度來糾正錯誤,說不定會提攜他們。

處世之道是後天培養的技巧,可以越練越精,就像禮貌一樣,人人都可以學會。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其招惹禍因的根源在自身;果實的種子播種後發芽開花,花又結出豐碩的果實,其福報的由來仍然在自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是一種客觀規律,既不玄虛,也非迷信。

既然因果報應既不玄虛,也非迷信,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就應該盡可能多做有益於他人和社會之事,而杜絕一切於他人和社會有害之事。這既是一個必然的結論,也是人們事事順風的必然要求。

俗話說“要想人愛己,先須己愛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一個人應該時刻存有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的心態。這在某種意義上很像在銀行的儲蓄,一個人隻有養成平時儲蓄的習慣,遇到不測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儲蓄越多。他的未來就越有保障,越可能幸福。同樣的道理,人們也隻有在平時努力地去做有益於他人和社會之事,才能使生活的道路越走越寬,事業越做越大,最終實現自己錦繡前程般的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