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自大釀悲劇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心態不端正,很容易使自己處於各種各樣的險境中,驕傲自大可能是最可怕的一種。處境卑微自然不幸,但卻沒有太大的危險,趴在地上的人是不會被摔死的。最可怕的情境是身處險峰而高視闊步,隻謂天風爽,不見峽穀深。這正是人們驕傲時的典型情境。

其實,隻要腳下的某塊石頭一鬆動,就有墜人深淵的危險,而那些不可一世的人們卻全然不覺,兀自陶醉於“一覽眾山小”的壯景豪情中。殊不知正是這種時候,腳下的石頭是最容易鬆動的。

古往今來,一個“傲”字毀了多少蓋世英雄。

三國時候,有個叫禰衡的人,很有文才,在社會上很有名氣,但是,他恃才傲物,除了自己,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容不得別人,別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所以,他“以傲殺身”,被殺於黃祖。

禰衡所處的時代,各類人才極多,但他目中無人,經常說除了孔融和楊修,“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即使是對孔融和楊修,他也不以尊重。禰衡20歲的時候,孔融已經40歲了,他卻常常稱他們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

經過孔融的推薦,曹操接見了禰衡。見禮之後,曹操並沒有立即讓禰衡坐下。禰衡仰天長歎:“天地這樣大,怎麽就沒有一個人!”

曹操說:“我手下有幾十個人,都是當今的英雄,怎麽說沒人?”

禰衡說:“請講。”

曹操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就是漢高祖時候的蕭何、陳平也比不了;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比,就是古代猛將岑彭、馬武也趕不上;還有從事呂虔、滿寵、先鋒於禁、徐晃,又有夏侯淳這樣的奇才,曹子孝這樣的人間福將,怎麽說沒人?”

禰衡笑著說:“您錯了!這些人我都認識,荀彧可以讓他去吊喪問疾、荀攸可以讓他去看守墳墓、程昱可以讓他去關門閉戶、郭嘉可以讓他讀詞念賦、張遼可以讓他擊鼓鳴金、許褚可以讓他牧羊放馬、樂進可以讓他朗讀詔書、李典可以讓他傳送書信、呂虔可以讓他磨刀鑄劍、滿寵可以讓他喝酒吃糟、於禁可以讓他背土壘牆、徐晃可以讓他屠豬殺狗、夏侯淳可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可叫做‘要錢太守’。其餘的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罷了!”

曹操很生氣,說:“你有什麽能耐?敢如此口出狂言?”

禰衡說:“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讓皇帝成為堯、舜,下可以跟孔子、顏回比美。怎能與凡夫俗子相提並論!”

這時,張遼在旁邊,拔出劍要殺禰衡,曹操阻止了張遼,悄聲對他說:“這人名氣很大,遠近聞名。要是殺了他,天下人必定說我容不得人。他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要他任教吏,以便侮辱他。”

一天,禰衡去麵見曹操,曹操特意告訴看門人:“隻要禰衡到了,就立刻讓他進來。”禰衡衣衫不整,還拿了一根大手杖,坐在營門外,破口大罵,使曹操侮辱禰衡的目的沒能達到。

有人又對曹操說:“禰衡這小子實在太狂了,把他押起來吧!”

曹操雖然生氣,但還是忍住了,說:“我要殺他還不容易?不過,他在外總算有一點名氣。我把他送給劉表,看看結果又會怎麽樣吧。”就這樣,曹操沒有動禰衡一根毫毛,讓人把他送到劉表那兒去了。

到了荊州,劉表對禰衡不但很客氣,而且“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但是,禰衡驕傲之習不改,多次奚落、怠慢劉表。劉表又出於和曹操一樣的動機,把他送給了江夏太守黃祖。

到了江夏,黃祖也能“禮賢下士”,待禰衡很好。禰衡常常幫助黃家起草文稿。有一次,黃祖曾經握住他的手說:“大名士,大手筆!你真能體察我的心意,把我心裏要想說的話全寫出來啦!”

但是,後來在一條船上,禰衡又當眾辱罵黃祖,說黃祖“就像廟宇裏的神靈,盡管受大家的祭祀,可是一點兒也不靈驗。”黃祖下不了台,惱怒之下,把禰衡殺了。禰衡死時才26歲。

曹操知道後說:“迂腐的儒士隻會搖唇鼓舌,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禰衡短短一生未經軍國大事,是塊什麽樣的材料很難斷定。然而狂傲至此,即使他有孔明之才,也必招殺身之禍。

關羽大意失荊州,同樣是曆史上以傲致敗最經典的一個故事。

三國時期,吳將呂蒙來見孫權,建議乘關羽和曹操合圍樊城的時候,偷襲荊州。這建議正合孫權之意,立刻委以重任。

可是,呂蒙發現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警惕性很高,荊州軍馬整齊,沿江又有烽火台警戒,互透軍情,很難正麵攻破。正在苦思偷襲之計,陸遜來訪,教給呂蒙一條詐病之計。

陸遜說:“關羽自恃是英雄,無人可敵。唯一懼怕的就是將軍你了。將軍乘此機會可假裝有病,解去軍職,把陸口的軍事任務讓給別人,又使接你職務的人大讚關羽英武,使關羽驕傲輕敵。這樣,關羽就會把防守荊州的兵調去攻打樊城。假如荊州沒有防備,將軍隻需用小股軍隊突襲荊州,便可以重新掌握荊州了。”

呂蒙大喜,說:“真好計也!”

後來,呂蒙果然請了病假,回到建業休息,並推薦陸遜代他守陸口。關羽得到消息知道呂蒙病重,已調離陸口,新來的陸遜又不見經傳,遂有輕敵之心。他還收到了陸遜送來的禮物,附上一封措辭卑謹的信函。信中說:“將軍(關羽)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將於禁俘虜過來,水淹七軍,遠近讚歎,都說將軍的功勞足以流芳百世。就算是晉文公大勝楚軍的英勇,韓信打敗趙兵的謀略,也不及將軍您……這次曹操失敗了,我們聽到也很高興。但是,曹操很狡猾,不會甘心失敗,恐怕會增調援兵,以求一逞野心。雖說曹軍師老,但還是很強悍。況且戰勝之後,一般都會出現輕敵的觀念。所以古人用兵,勝利之後就應更加警覺。希望將軍您多方麵考慮計劃,以獲全勝。我隻是一介書生,沒有能力擔任現職,幸好有將軍您這樣強大的鄰居。我願意把想到的貢獻給將軍做參考,希望將軍能多加指教!”

關羽看了這信,仰麵大笑,命左右收了禮物,打發使者回去。他覺得這個年輕書生人不錯,用不著防範,於是,他下令把原來防備東吳的軍隊陸續調往樊城前線。

就在這時,曹操聽司馬懿之計派使來到吳國,要孫權夾擊關羽。孫權早已決定要襲取荊州,所以馬上複信,表示同意。這樣,原來的孫、劉聯盟抗曹,一下子變成了曹、孫聯盟破劉,形勢急轉直下。孫權拜呂蒙為大都督,統領江東各路兵馬,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到了潯陽,命士兵們穿了白色的衣服扮作商人,借故潛入烽火台,攻取了荊州。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關羽才知道自己對東吳的防備太大意。

隻為一個“傲”字,關羽慘失荊州,這也為後人敲響了警鍾。英雄如關羽,尚且驕傲自大不得,平常人哪裏還有驕傲的理由。

◆驕傲的原因是無知

所有驕傲的人都認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或有功勞;而謙遜的人卻總是說:我還差得很遠。驕傲者真的有其驕傲的資本,而謙遜者真的差得很遠嗎?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事實上,驕傲者雖然往往有一定的學識,但他驕傲的真正原因絕不是學識,而是無知。同樣,謙遜的真正原因也不是他差得很遠,而是他的確不比別人差、謙遜與驕傲的原因全在於一個人的總體修養如何,而不在於是否多讀了幾本書、多做了幾件事。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受人尊敬的一位。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非常善於辨析,當時能夠提出的任何問題,隻要到了他的手裏,沒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他非常謙遜,從來不以權威自居,對於別人向他請教的問題,他總是循循善誘,讓對方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戴爾·卡耐基與人交談時總是談到蘇格拉底的一個“小秘密”,即在辯論一開始,就不斷地說“是的,是的”,然後用“但是”和提問引導對方,這樣就使對立的辯論變成了溝通式的交談,讓對方心悅誠服於自己的觀點。

由於博學而謙遜,蘇格拉底被世人公認為學識最淵博的人。但是蘇格拉底卻一點也不這樣認為。他說:“不可能!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

眾人仍異口同聲地稱讚他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並建議他到山上的神廟去占卜,看看天神的意見如何。於是蘇格拉底來到神廟去占卜,占卜的結果明白無誤:他確實是天下最聰明的人。麵對神諭,蘇格拉底無話可說了,但是口裏仍然喃喃自語:“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

然而世上總有一些人自以為有所知,甚至以為“天下第一”。這樣的人,哪有不跌跟頭的。

楚漢相爭時,項羽勇將龍且奉命率領大軍,日夜兼程向東進入齊地,救援齊王田廣。

韓信正要向高密進軍,聽說龍且兵到,召見曹、灌二將,囑咐他們:“龍且是項羽手下有名的猛將,隻可智取,不可跟他硬拚,我隻能用計擒住他,”於是,命令部隊後撤三裏,選擇險要的高地安營紮寨,按兵不動。

楚將龍且,以為韓信怯戰,想渡河發起攻擊。屬下官吏向他建議:“齊王田廣數萬部隊已經吃了敗仗,又都是本地人,顧慮家室,容易逃散;他們潰逃,我們也支持不住。韓信來勢很凶,恐怕擋不住。最好是按兵不動,暫不與他正麵交鋒。漢兵千裏而來,無糧可食,無城可守,拖他們一兩個月,就可不攻自破了。”

龍且性高氣傲,目空一切,他連連搖頭道:“韓信不過是一個市井小兒,有什麽本領?聽說他少年時要過飯,鑽過人家的褲襠。這種無用之人,怕他什麽!”

副將周蘭上前進諫道:“將軍不可輕視韓信。那韓信輔佐漢王平定三秦,平趙降燕,今又破齊,足智多謀,還望將軍三思而行。”

龍且把手一擺,笑著說:“韓信遇到的對手,統統不堪一擊,所以僥幸成功。現在他碰上我,他才曉得刀是鐵打的,我管教他腦袋搬家!”

當下龍且派人渡水投遞戰書。

為準備決戰,韓信命軍士火速趕製一萬多條布口袋,當夜候用。黃昏時分,韓信召部將傅寬,授予密計:“你帶兵各自帶上布口袋,偷偷到濰水上遊,就地取泥沙裝進口袋,選擇河麵淺窄的地方堆上沙口袋,阻擋流水。等明天交戰時,楚軍渡河,我軍發出號炮,豎起紅旗,即命兵士撈起沙口袋,放下流水,至要至要!”

韓信命眾將今夜靜養,明日見紅旗豎起,立即全力出擊。第二天,他又命曹參、灌嬰兩軍留守西岸,自己率兵渡到東岸,大聲挑戰道:“龍且快來送死!”

龍且本是火暴性子,他躍馬出營,怒氣衝衝,舉刀直奔韓信,韓信急忙退進陣中,眾將出陣抵擋。韓信拍馬就走,眾將也忙退兵,向濰水奔回。

龍且哈哈大笑,說道:“我早說過韓信是個軟蛋,不堪一擊嘛!”說著,龍且領頭追去,周蘭等隨後緊跟,追近濰水,那漢兵卻渡過河西去了。

龍且正追趕得起勁,哪管水勢深淺,也就躍馬西渡。周蘭看見河水忽然淺了,有些懷疑,急追上去想勸住龍且,但已來不及了。楚軍兩三千人剛剛渡到河中,猛然一聲炮響,河水忽然上漲了好幾尺,接著便洶湧澎湃,如同滾筒卷席一般。河裏的楚兵站立不穩,被洶湧的大浪卷走,不久便是滿河浮屍。

這時漢軍陣中紅旗豎起,曹參灌嬰從兩旁殺來。韓信率眾將殺回來。不管龍且如何驍勇,周蘭如何精細,也衝不出漢軍的天羅地網。結果是龍且被斬,周蘭被擒,兩三千楚兵統統當了俘虜。

聽龍且對韓信的評價,幾乎完全不了解對方。所言種種,無非出身低微,忍**之辱一類的讒言。以此為據而戰兵於韓信,豈有不敗之理?

列夫·托爾斯泰也曾經有一個巧妙的比喻,用來說明驕傲的原因。他說: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像分母,他的實際才能像分數值,自我評價越高,實際能力就越低。

托爾斯泰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的自我評價與其真才實學之間的關係。願這個比喻能牢記在年輕人心中,並時時起到警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