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可苛求完美

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我們心靈的藥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它本來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現給我們的。我們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無異是自討苦吃。所以哲人說:“完美本是毒。”

從前,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弟子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

一天,老和尚對兩個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揀一片最完美的葉子。兩個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葉子。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總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找下去,一心隻想十全十美,最終往往是兩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們才會明白: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了許多機會是多麽的得不償失。

世間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飄渺的完美,而忘卻了任何一種正常的選擇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種既定的現象,而是一種日臻完善的執著追求過程。

有兩個年輕人曾經一同考研,其中一個決心要考上重點大學,另一個選擇了一個適合他自己實際狀況的學校。結果,那個一心想要考上重點大學的朋友前後考了5次而未果,眼睜睜地看著他人一個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致神經都有些失常了。而另一個朋友則一考而中,由於勤勉刻苦,研究生畢業4年後,就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其實,任何一種平淡的選擇或開始,隻要後麵的過程得當,其間必定蘊含著許多奇跡。所以我們應該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脫離實際而片麵追求完美。

揀一片最美的樹葉,需要擁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對自身實力的審視和把握。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老師讓學生交一件勞動作品。愛因斯坦把一隻笨拙又醜陋的小板凳交給了老師。老師看後很不滿意,愛因斯坦又從身後拿出兩隻更為醜陋的小板凳,對老師說: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它要比這兩隻強得多。

老實人最需要學習愛因斯坦的勇氣,不要隻是好高騖遠,而應該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揀你認為是相對完美的樹葉。

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我們不能杜絕缺憾,但我們可以超越缺憾,並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當作我們追求的某種動力,如果我們能這樣看,就不會為種種所謂的人生缺憾而耿耿於懷了!

有了缺憾就會產生追求的目標,有了目標,就如同候鳥有了目的地,即使總在飛翔,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有期望的目標,總是能夠堅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我們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我們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如果我們自己製訂了完美的標準,那麽我們便不會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人,它也許隻適用於上帝。因而,作為一個普通人,不必以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

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價值與暫時的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麽他

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鼓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以視其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將‘一事成功,事事順利’改為‘一事成功,事事失敗’,因為我們從成功中學不到任何東西,唯一給我們以教益的便是失敗,成功僅僅堅定了我們的信念。”

假如我們的目標切合實際,那麽,通常我們的心情會較為輕鬆,行事也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會感到更有創造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們不是鼓吹放棄努力奮鬥,不過,事實上我們也許會發現,在我們不是追求出類拔萃,而隻是希望有確實良好的表現時,反而會獲得一些最佳的成績。

我們也可能用反躬自問的方式來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從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麽?”我們可以做個實驗,想想你犯過的每一項錯誤,然後把從中得到的教訓詳細列出來,千萬別懼怕犯錯,否則我們會失去學習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能力。

如果說完美是毒,缺陷就是福了。很多人不是都會欣賞“缺陷美”嗎?情人眼裏出西施其實就是一種對缺陷美的肯定。如果事事可以不追求完美,那日子肯定會過得快樂一點。

譬如說,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我的生活理想是: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花園洋房、坐要名貴轎車、妻要國色天香、兒要聰明伶俐、財要富可敵國……光憑我的一雙手,能變得出這麽多的鬼把戲嗎?可想而知,在我追求這些的過程中,必定是到處碰壁,心為形役,苦不堪言。

相反的,如果我是一個知足主義者,那我的理想門檻不會太高:吃營養夠了足矣、穿整齊美觀足矣、住遮風避雨足矣、坐地鐵大巴足矣、妻中等之姿足矣、兒健康正常足矣、財生活夠用足矣……人隻有從“完美主義”的厚繭中破繭而出,才能享受到明媚的春光與清新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