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情緒牽著走

朋友老鄭是一個極為情緒化的人。5年前,他與妻子離婚,至今孤身一人。單身的日子不好過,他時常借酒澆愁。每每提及往事,老鄭後悔不迭。原來,老鄭隻是因為當年下崗在家,心情不好,與妻子之間出現口角之後,一怒之下與妻子離了婚。老鄭一直後悔當年的不理智,生活過得潦倒不堪。最近,他又因老板的一句責備奮而辭職——這是他下崗五年裏的第十三次辭職了。老鄭過於情緒化的脾氣一日不改,他潦倒的日子一日都不會停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讓我們義憤填膺、怒氣難抑的事情,碰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作出正確選擇的關鍵是“保持理性”。所謂的保持理性,就是不要讓你的情緒來誤導你的選擇。人有七情六欲,就像人有五髒六腑一樣,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在做選擇的時刻,千萬不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要發泄情緒可以回家關起門來一個人解決,不需要讓你的情緒再“害”你一次。

有些問題其實並不難應付,要做出個好選擇是很簡單的事,偏偏有些人就是會把事情搞砸,原因不外乎就是情緒在作祟。一旦人的思考空間被情緒占滿了,就沒理性思考的空間了。沒有理性思考的空間,就會分不清什麽是正確,什麽是錯誤,因而造成自討苦吃的下場。

比方說,家庭主婦上超市買菜或逛百貨公司時,常會受到一些促銷活動的吸引,像是買一送三、年終大清倉、換季大拍賣。甚至在一些高級化妝品專櫃推出的促銷活動中,隻想到“撿到大便宜了”,心裏就雀躍不已,不多加思考就拚命搶購。不然就是在專櫃小姐直稱“太太真是漂亮!”、“一點都看不出來30歲了”、“您的皮膚真好”等煙幕彈的攻勢下,一時心花怒放,買了一大堆化妝品,回到家才後悔不已。這就是典型的“無理性決定”。

再舉個例子,小王在公司裏算是開國元老了,聲望很高,也很得大家的敬重;缺點就是太情緒化,雖然為人很講義氣,但也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有一天,有幾個同事向小王告狀,說新來的阿成向老板說小王的是非,小王因此懷恨在心。

過了幾天,小王因業務需要,指派新來的阿成去辦一件事,阿成因為其他同事未能配合好,沒有把事情辦妥。老板怪罪下來,阿成解釋是因為其他同事業務繁忙沒有配合好,小王一聽,以為阿成在影射他辦事不力,就氣得跳腳,把阿成罵得狗血淋頭。阿成被罵得不知所措,老板也覺得莫名其妙。

後來,老板詢問幾個同事,才發現阿成所說的是事實,小王確實是反應過度。小王這才發現自己做了件錯事,由於他的情緒化,也影響了他的升遷,真是得不償失。

情緒就像風一樣地自由任性、捉摸不定;時間、地點、人物等各式各樣的因素都會擾亂情緒的穩定。在不同狀態下所做的決定可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非理性的。所以我們必須利用邏輯的方法才能冷靜地做好決定。

所謂的邏輯是我們做判斷時運用的一種工具,也就是做決定時的工具;不過,這些工具及方法運用起來,需要花費很大的腦力,而這種耗費精神的事情對我們而言,往往是一種折磨。

人們總是會因為不順心的事情而大發脾氣或情緒低落消沉。丟東西時驚慌、謾罵;受到指責時憤憤不平;遭到侮辱時揮拳相向;遇到失戀時借酒消愁;屢遭失敗時灰心喪氣;遇到難題時捶胸頓足;被人冤枉時火冒三丈;身體不適時心煩氣躁……這些似乎讓人感覺個人的情緒表現是由這些不順心的事情直接決定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隻是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太多的思維模式,當受到“不順心”的環境事件的刺激時,人們總是本能地認為那是不好的事情,並進而將思維延伸到事件對未來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往往是壞的,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會往壞的方麵想,而無視事情積極的方麵。所以,正是因為個人的看法、認識等內因對外部刺激形成的固定的反應,才使得外因更多地直接決定了個人情緒。

要想自己不被情緒牽著走,就要能夠靈活地調整內因對外因的固定反應。當外部刺激可能導致個人情緒、行為的惡性變化時,人的看法、認識要能夠能動地自我調整,逆向思維,發掘積極的因素,阻礙外部刺激對情緒、行為的不良作用,保證情緒的穩定、樂觀和行為的積極、正常。這樣就能夠變悲為喜、緩解矛盾、抑製憤怒,使一個人心胸豁達、輕鬆愉快、處事冷靜。

一個用情緒來決定事情的人,往往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不經由大腦,完全以直覺反應,而情緒又因時、因地、因物而有所不同,那麽處理事情便沒有一個準則。如果自己能花點心思想一想再做決定,對於事情的結果,也就比較能掌握。不會事到臨頭才幹著急。

要學習運用一些簡單的邏輯來做判斷,強迫自己在做決定前先給自己一分鍾的選擇時間。有些時候,情況緊迫,必須立刻下決定,也應給自己5~10秒鍾的緩衝時間進行大方向的判斷。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人生豐富多彩,學會理性邏輯的思考判斷,對你會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一個決定的品質如果很好,對我們的好處會很大,相對地對我們的傷害也會比較小;而決定的品質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些代價就是時間、腦力及方法,在這三方麵的資源投入的量越多,品質當然越好。這絕對比事後付出的代價要省力得多。

因此,越是重要的決定,或者是關係到眾人的利益,則越是需要注重做決定的品質才行。

一個錯誤的選擇,有可能花費我們一生的努力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