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1518-1593年)他以畢生精力,親身實踐,廣收博采,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麵的整理總結,曆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係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
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係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曆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麵也有突出成就。本書17世紀末即傳播,先後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麵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部分為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穀部、菜部、果部、木部等五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革、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六部。
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係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明顯含有生物進化的思想,受到達爾文的高度重視。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引用了《本草綱目》中關於雞的七個品種和金魚家化的資料。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