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戰爭

公元6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年在位)對意大利東哥特王國發動了長達20年之久的戰爭。這場戰爭是查士丁尼所謂“光複”帝國計劃的一部分。

自4世紀以來,由於匈奴人西遷,引起了拜占庭一羅馬世界以外各蠻族部落(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哥特人)的大規模遷徙。羅馬帝國西部的領土逐漸落入蠻族人手中:汪達爾人盤踞北非(429年)、法蘭克人雄霸高盧(481年)、東哥特人建國於意大利(489年)、西哥特人人主西班牙(509年),昔日不可一世的地中海羅馬大帝國已呈分崩離析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查士丁尼成為拜占庭皇帝。他以重建地中海大帝國為己任,先後發動了對北非汪達爾人(533-534年)、西班牙西哥特人(554年)和意大利東哥特人的戰爭。其中以對東哥特人的戰爭時間最長,鬥爭也更為激烈。

東哥特人是哥特人的一支,早於公元2-3世紀由北歐斯堪的納維亞遷至黑海北岸。4世紀末被匈奴人吞並。約當5世紀中期,匈奴人建於巴爾於北部潘諾尼亞地區的大帝國瓦解,哥特人遂成為羅馬帝國北疆隱患。476年,西羅馬的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了最後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自己成為意大利的統治者。於是,東羅馬皇帝齊諾(474-491年在位),勸誘東哥特人南下意大利,一解其北方之壓力,二治意大利之患:東哥特人在其首領狄奧多裏克率領下,於489年進入意大利,殺死奧多亞克,建東哥特王國(489-554年),定都拉文那。

東哥特建國後,承認自己是拜占庭屬國,與拜占庭保持友好往來,在政治、法律製度和社會文化生活方麵,也多循羅馬舊製。532年,狄奧多裏克死,他的女兒阿瑪拉鬆塔作為幼王阿塔拉裏克的攝政執掌了國務。由於阿瑪拉鬆塔自幼受羅馬的文化教育,積極與拜占庭和意大利羅馬人交好,引起哥特人中反羅馬派貴族的不滿。534年,阿塔拉裏克早夭,狄奧多裏克的外甥、反羅馬派貴族代表狄奧達德即位。他在反羅馬派貴族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殺死阿瑪拉鬆塔,這一事件成為查士丁尼發動對意大利戰爭的借口。這場曆時20年之久的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535-540年,由貝利撒留擔任主帥,由西西裏向北方發展,直至全麵“光複”意大利。540年,由於波斯在東方發難,貝利撒留調離意大利,與哥特人停戰,哥特人退居波河以北。第二階段自541-554年。哥特人在其新國王托提拉領導下發動反攻,由北向南,節節勝利。查士丁尼為維持對意統治,先後派貝利撒留,那爾澤斯赴意作戰,經長期艱苦的鬥爭,使意大利“回到”帝國的版圖。

戰爭的第一階段(535-540年)

公元535年9月,查士丁尼先派伊利裏亞軍事長官蒙都斯奪取達爾馬提亞的軍事重鎮薩羅納,為羅馬軍隊自陸上進入意大利打開了門戶。然後,他派貝利撒留率8000人自海上出發,直取西西裏。這支8000人的軍隊包括羅馬軍團戰士和同盟軍。其中蠻族軍隊4000人,計有伊蘇裏亞人3000名、匈奴人700名、摩爾人300名。此外,貝利撒留還帶有私人親兵數百名。隨軍將領有色雷斯人君士坦丁和貝薩斯,以及伊比利亞王公佩拉尼烏斯等。

由於軍事行動是在極為保密的條件下展開的,貝利撒留順利地在防衛鬆弛的西西裏登陸。西西裏各處城防的羅馬遺老遺少根本不想抵抗。貝利撒留很快占領了卡塔尼、錫拉庫薩。但他在帕諾姆斯受到守城哥特軍的抵抗。貝利撒留令艦隊進入未設防的港口,把坐滿射手的小艇吊上桅杆,居高臨下,對城內放箭,迫使守軍投降。然後,他又順利攻克了西西裏其他據點,於當年12月底控製了整個西西裏島。與此同時,在達爾馬提亞地區的拜軍也打敗了哥特人的反攻,牢牢控製了意大利北方的戰略通道。

536年4月,貝利撒留奉命赴北非鎮壓當地的軍人騷亂,1個月後回到西西裏,立即準備進入意大利半島作戰。他打敗了守衛墨西拿海峽的哥特守軍,渡海北上,海軍艦隊則沿海岸隨行,在城防堅固的那不勒斯城外受阻。貝利撒留苦思破敵之計,一籌莫展。這時,拜軍中一個伊蘇裏亞士兵偶然發現了通往城內的舊水渠,其中有一孔道可通城內,貝利撒留遂利用這一孔道,派600名士兵潛入城中,裏應外合一舉破城。

那不勒斯城陷之後,哥特人遷怒於他們的國王、一味屈辱求和的狄奧達德,遂把他廢掉。另立武夫維提吉斯為王(536年11月)。但維提吉斯隻有作戰之勇,沒有治國之才。他沒有立即南下破敵,而是先與北疆的法蘭克人談判結盟。法蘭克人雖與查士丁尼有約在先,但維提吉斯的結盟條件更有**力,法蘭克人遂背離前約,轉而支持哥特人。其間,維提吉斯撤離了羅馬城,轉移至拉文那“指揮戰鬥”。離開羅馬之前,他令羅馬城內居民和元老向他宣誓效忠,還押走一大批元老作為人質。此舉使他大失人心。在拉文那,他強行迎娶前王阿塔拉裏克的妹妹,與狄奧多裏克家族建立血統聯係以保證自己王位的鞏固。他的這一係列錯誤舉措有利於貝利撒留的軍事行動。當年12月,羅馬城民背棄了對維提吉斯的誓言,迎接貝利撒留進城。

貝利撒留進入羅馬後,立即修複城防,儲備軍糧,並派出小分隊奪取拉文那至羅馬的要道及弗拉米尼亞大道沿線的要塞城市佩魯賈、斯波萊托和納爾尼等地。

537年2、3月間,維提吉斯的軍隊包圍了羅馬城,開始了城市攻防戰。他在城西、北、東三方設置幾處營寨。而在城南及台伯河上沒有設防。哥特人切斷了向羅馬輸水的渠道,又在城外的台伯河上遊地段投擲石壘,砍伐樹木,企圖阻斷台伯河水道,破壞水源。貝利撒留采取了相應措施,以鐵鏈橫貫於台伯河上遊,攔住斷樹石壘,並巧妙利用水力,解決了城內軍民的用水和糧食加工問題。羅馬城攻防戰進行得十分激烈,雙方苦苦相持了1年之久。東哥特人不善射箭,在善用硬弩的羅馬軍麵前常處於不利地位。貝利撒留也時常派小股部隊衝擊,給哥特人造成極大損失。最後,由於城內糧食不足,貝利撒留把城內婦孺皆由南門送出城外,男丁則入伍參戰。維提吉斯久攻不克,下令殺掉部分在押的羅馬元老,從而激怒了意大利羅馬人,使戰爭的天平開始向貝利撒留傾斜。537年1 1月,拜軍的援軍4800人在那不勒斯和奧特朗托登陸,統軍將領是勇敢善戰的約翰,戰局因此有了根本改觀。維提吉斯的軍隊因饑餓和瘟疫的襲擊,難以堅持再戰,遂與貝利撒留停戰。翌年3月,停戰協議因哥特人數度偷襲羅馬而被破壞。駐於羅馬北部皮森丁地區的拜軍將領約翰在哥特人後方采取了積極行動,攻取了拉文那附近的城市阿裏米尼,對拉文那形成巨大壓力。維提吉斯被迫撤離羅馬。哥特軍在撤離時,於米爾維安橋遭拜軍阻擊,損失慘重。538年3月,曆時1年之久的羅馬攻防戰以拜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羅馬城解圍後,哥特人與拜軍鬥爭的主戰場移至意大利北部,包括弗拉米尼亞大道沿線、翁布裏亞和皮森努姆,以及波河以北部分地區。538年年中,查士丁尼派宦官那爾澤斯率7000援軍進入意大利。此時,拜軍勢力已經很大。但因那爾澤斯深受皇帝寵信,並負有牽製貝利撒留的使命,以致在許多重大的戰略決策問題上與貝利撒留唱反調,影響了戰事的發展。與此同時,貝利撒留部將約翰也自恃有功,屢屢抗命而自行其是,使貝利撒留難以統籌指揮,因而帶來嚴重後果。539年3月,米蘭淪於哥特人之手。城內居民死傷達30萬,婦女多被擄賣為奴,隨後,整個利古裏皿地區失守。查士丁尼隻好召回那爾澤斯。

但是,米蘭及利古裏亞戰局的變化沒有改變維提吉斯的處境,拉文那仍是一座被牢同包圍的孤城。於是,維提吉斯向波斯國王求援,勸誘波斯王在拜占庭東疆發難。查士丁尼聞訊十分著急。命令貝利撒留立即與哥特人談判停戰。但勝利在握的貝利撒留拒絕立即談判。他說服了派來談判的欽差大臣,繼續實施他的戰鬥汁劃,因此,在539年4月至10月,終於攻克了意大利北方重鎮奧克西姆和費蘇拉,並於次年5月進入拉文那。於是,使意大利重回拜占庭版圖的工作告一段落。維提吉斯和一些顯要的哥特人被送往君+坦丁堡,殘餘的哥特人退居波河北部。

戰爭的第二階段(541-554年)

意大利戰事結束後,貝利撒留被調出意大利,、查士丁尼向意大利派出“財政專使”亞曆山大,負責新征服地區的稅收事務。亞曆山大及各地拜占庭官吏的無情盤剝和橫征暴斂,引起意大利居民的強烈不滿。同時,亞曆山大還以種種借口少發兵士的薪俸,也引起士兵們的憤怒。於是,東哥特新國王托提拉(541-552年在位)借機在波河以北舉起了反拜占庭的旗幟,重整軍隊,向意大利腹地挺進,很快就把拜占庭的統治局限在狹窄的沿海地帶。拜占庭官軍隻能守住這為數不多的城市。麵對這一形勢,查士丁尼急令駐意大利的軍隊“討伐”哥特人。戰爭第二階段開始。

戰爭第二階段的第一次軍事行動,是拜占庭駐拉文那守軍將領君士坦提安和亞曆山大於542年春對維羅那的襲擊。拜軍賄買了一個哥特哨兵,令他為拜軍開城門,讓一支由亞美尼亞人阿爾達巴茲率領的小分隊進城做內應,拜軍主力12 000萬人隨後進城:但因主力軍將領各懷鬼胎,貽誤了戰機。致使先進城的小股部隊被哥特人全殲。然後,托提拉在波河北岸又打了一個漂亮仗,遂大舉南下,經托斯坎納、翁布裏亞,避開防守嚴密的中意大利,直取意大利南部各省,並迅速包圍了那不勒斯:由於托提拉在行軍作戰期間,對羅馬人,特別是羅馬的元老及其家屬禮遇有加.對各地居民認真保護,隻要求他們納稅而不施以迫害,深受各地居民歡迎,從而保證了他的軍事行動順利進行。

那不勒斯被圍之後,查士丁尼曾設法救援。他委派的文職官員馬克西民以希臘西海岸伊庇魯斯為據點,布置了兩次救援行動,均遭失敗。第三次救援時,馬克西民親率的艦隊在那不勒斯灣遭遇風暴,並在靠岸躲避風暴時突遭托提拉部隊襲擊,以致全軍覆沒。543年,困守那不勒斯城數月之久的拜占庭守軍,被迫向托提拉投降。托提拉仁厚地寬待俘虜和市民,采用逐漸增加口糧的方法使饑民們得救,又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必要的給養和馬匹,使他們平安回到羅馬城。544年,在萬分危急的形勢下,查士丁尼從波斯前線調回了貝利撒留,派他去挽救意大利戰局。

由於兵力欠缺,貝利撒留無法采取決定性的軍事行動,而且,他錯誤地把軍部駐在拉文那,使他在對羅馬和南意大利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托提拉則不失時機地奪取了皮森努及托斯坎納地區的許多要塞,牢牢控製了通往羅馬城的弗拉米尼亞大道,從而切斷了拜軍與羅馬城的聯係。

約在545年年末或546年年初,托提拉開始包圍羅馬。這時,他已完全控製了羅馬周圍地區,切斷了羅馬城糧道。拜軍有守軍3000人左右,貝利撒留又派500人來幫助拜軍守衛台伯河上要港波圖斯。但由於拜軍各部不能夠很好地配合,查士丁尼又擔心貝利撒留專權自重,不願授以統一指揮軍事的大權,致使貝利撒留的多次救援活動難以成功。經過一年的圍困,羅馬城居民已無糧食可以充饑,隻好食糠、蕁麻及狗肉、鼠肉等。更有甚者,城中守將利用職權,竟將城內存糧高價賣給富人以自肥,從而嚴重激化了城市中居民同拜軍的矛盾:最後,貝薩斯競喪心病狂地要富人交出城稅,允許他們在饑餓中冒險逃離羅馬城,其中多數人被殺,還有一些人餓死於路旁。546年12月17日,由於羅馬守軍中幾個伊蘇裏亞人的出賣,羅馬城淪陷,城巾財物多被掠奪,但托提拉及時製止了屠殺行為,使那些在饑餓中幸存下來的一些羅馬人未遭殺戮。不久,哥特人撤離羅馬城南下。貝利撒留收回了一座破壞慘重的城市;其城門和城牆遭到嚴重破壞,城中華麗的宮殿和房屋均被燒毀。貝利撒留積極修複了城牆,在各城門布防打退了哥特人的又一次進攻。雖然,這並不是決定性的勝利,但托提拉從此威信大減。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預示著他後來的失敗。

此後,貝利撒留又同哥特人進行了長期周旋,但因兵力欠缺,各地守軍又常常不聽貝利撒留調遣,致使戰爭長期相持,沒有進展。549年,在夫人安東尼娜周旋下,貝利撒留離開了意大利,他的軍事聲望也喪失殆盡。貝利撒留走後,哥特人第三次包圍了羅馬城,拜軍堅守4年的佩魯賈也落入哥特人之手。

在第三次圍困羅馬時,守城將士表現得十分勇敢,550年2月16日,當城市被哥特人攻克時,貝利撒留的家臣保羅率400名騎兵,以拚死的決心,手拉手,肩並肩衝向哥特人圍城軍隊;托提拉為他的勇氣所打動,遂以優厚的條件勸誘他們投向哥特人。南於長期以來拜占庭將領表現出的貪婪腐化,加之政府長期拖欠軍餉,也使這些士兵對拜占庭喪失了信心,他們遂投到了哥特人麾下。托提拉進入羅馬後,妥善地安置了羅馬元老及其家屬,修繕了被戰火毀壞的羅馬城;同時,向查士丁尼再次求和。但查士丁尼置哥特人要求於不顧,繼續向意大利派出援軍。

此間,托提拉也不甘示弱。他征集了一支擁有400艘船隻的艦隊,於550年4至5月向西西裏進發,一舉攻克塔蘭特,渡海進入西兩裏:他對於十幾年前,西西裏人在貝利撒留入侵時表現的曖昧態度記憶猶新,因此,對西西裏人的屠殺非常殘酷。查十丁尼聞訊十分震驚。他決定派哲爾曼努斯赴意作戰。但哲爾曼努斯剛做好出征的準備就突然患病去世。他所征募的大軍隻能在達爾馬提亞待命。

550年秋,查士丁尼決定再派宦官那爾澤斯赴意作戰。那爾澤斯在途中與色雷斯的一支匈奴人發生衝突,延誤了時日,直到551年下半年才進入達爾馬提亞。這時,拜軍在意大利的據點隻餘拉文那、安科納、奧特朗托和克羅托內;在西西裏則有4處要塞已落入哥特人手中。同時,北方的法蘭克人也趁火打劫,奪取了一些北意大利據點,使形勢更為複雜。

那爾澤斯大軍赴意後,戰局有J改觀。551年秋,拜軍將領約翰和拉文那守將瓦勒裏安,率領一支艦隊(50艘戰艦)在距安科納17英裏的塞納·伽利卡港,與包圍安科納的哥特軍進行了一場海戰。兩軍先以弓箭互射,然後以雙方艦船相撞,最後是肉搏戰。由於哥特人不善於駕船,也不精於在船上作戰。他們的船隻或距離太遠,無法配合行動,或距離太近,互相碰撞。最後除11艘船逃離戰場外,幾乎全軍覆沒。此後不久,拜軍在西西裏也收複了被哥特人奪去的要寨;哥特人則占領了科西嘉島和撒丁島。

552年春,那爾澤斯率領一支龐大的蠻族雇傭軍進入意大利戰場,其中有哲爾曼努斯征募的2.5萬人、倫巴德王派來的5000餘人、赫魯列人3000人、格庇德人400名,還有一些匈奴人、波斯人,總計約3.6萬。為避免在小型衝突中消耗實力,那爾澤斯命這支大軍自伊斯特利亞出發,沿海岸南下,遇有河流人海口,則使用船艦擺渡。這樣,較為順利地把大軍開進拉溫那。然後,那爾澤斯避開由拉文那到羅馬的主幹道弗拉米尼亞大道。自阿裏米尼直取內陸要塞佩特拉·佩爾圖斯西南5英裏的阿克誇拉那。這時,托提拉的軍隊也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北上迎敵。雙方軍隊在堪迪諾附近交戰。這場戰鬥十分激烈,自黎明時分打到夜幕降臨。在戰前,那爾澤斯按傳統方法把部隊分為左、右、中軍,中軍是蠻族步兵(他要他們下馬作戰),左翼由瓦勒裏安等3位大將指揮,右軍由自己和約翰指揮;在兩翼的前沿,他各布置了4000名弓箭手,右翼軍的左前方極遠處,是1500名騎兵,其中500名受命在開戰以後隨時救援受威脅較大的一翼;另1000名則準備切斷哥特人的後路。在拜軍前方,隻有一條路可供哥特人運兵,拜軍後方,則是一條狹窄的山路,靠近左翼軍。易守難攻。下午時分,哥特人的一支騎兵在泰伊阿斯率領下姍姍來遲,哥特人立即解散就餐,而拜軍則充滿警覺地原地就餐,隨時準備戰鬥。飯後,托提拉令騎兵打先鋒,步兵殿後,準備衝亂拜軍的陣營。那爾澤斯立即下令兩翼前沿的弓箭手麵向戰場中心,以亂箭殺傷敵人騎兵。哥特人騎兵未及衝到拜軍前沿即遭到重大損失。夜幕降臨時,哥特軍潰退,托提拉在撤離戰場時被刺身亡。

但是,哥特人並沒有因此而放下武器,他們選出托提拉的部將泰伊阿斯為王,繼續堅持戰鬥。最後,在維蘇威火山南麓德拉科河(今薩諾河)附近,雙方進行了決戰。雙方軍隊的初衷是爭奪庫麥城,該城是哥特人財庫所在地。拜軍先包圍了該城,哥特人欲出兵援救,在德拉科河岸,兩軍隔河對峙。在這場戰鬥中,雙方弓箭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任何一方的步騎兵都無法靠近河岸。在兩軍相持不下時,拜軍艦隊自海上開來,切斷了哥特人的後援,哥特人被迫退守拉克塔利烏斯山。由於軍糧欠缺,哥特人決心背水一戰,他們自山坡衝下來,直取拜軍營地。拜軍在驚惶之中來不及布陣,遂倉促應戰。這是一場力量和勇氣的決戰。哥特王泰伊阿斯手舉盾牌衝在前麵。當盾上刺滿了拜軍的長矛和投槍時,他立即換一塊盾牌。就這樣,他連續戰鬥了8個小時,體力耗盡。最後,在換另一塊盾牌時被拜軍士兵的投槍刺中。然而,泰伊阿斯之死並沒有使哥特人停止戰鬥。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一直堅持到次日傍晚。後來,那爾澤斯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允許他們平安撤離拜占庭國境,去過獨立自主的生活。哥特戰爭基本結束。

大戰之後,那爾澤斯又指揮了肅清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入侵部隊的戰鬥。由於哥特人還有一些殘餘部隊繼續進行頑強抵抗,曾使形勢一度變得複雜。但到554年,意大利的戰事終於基本告終。不過,占據著維羅納和布裏克西亞兩城的哥特人,則堅持抵抗至5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