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本身不具備力量

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財富、名望和形象等外在抱負,與建立和維持個人關係等的內在渴望之間存在一個總平衡。一些心理學研究報告指出,集中於前者的人,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比較低。

美國第一理財大師蘇茜·歐曼曾說過:"人是第一位的,金錢次之,事情更次。金錢本身沒有價值,人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永遠牢記:金錢本身不具備力量。”心理學認為,人們在財富、名望和形象等外在抱負,與建立和維持個人關係等的內在渴望之間存在一個總平衡。一些心理學研究報告指出,集中於前者的人,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比較低。

著名的心理學家斯蒂芬·李和保羅·韋布利曾提出一個人們對金錢持不健康和強迫心理的原因。他們認為,金錢在我們心理上的作用,很像一個成癮性藥物,這使得它具有驅使我們中的某些人發生強迫性賭博、過度工作和強迫性花錢的威力。

一個心理學家曾經曆過這樣一件事。她每天上班都要路過一條街道,有一天,她發現在這條街道的十字路口上,一個一元的硬幣半埋在瀝青裏。此時,心理學家萌生了一個想法,她希望不借助任何工具得到它。幾天後的一個炎熱的下午,她感覺到瀝青的鬆軟,於是,她不惜損壞剛剛修剪過的指甲,挖掘到了這枚硬幣。她十分高興,並且在大街上把玩自己的快樂。當她高高拋起這枚硬幣的時候,令人沮喪的事情發生了,這枚她夢寐以求的硬幣,從手中滑落、滾動,並消失在下水道裏。她花了很大工夫才得到的硬幣,竟然在短短的幾分鍾之內消失了。

這件事讓她開始用新的方式看待金錢,她想這枚硬幣以及金錢本身是那麽軟弱無力,它等待人們像瘋子一樣去挖掘它、得到它、使用它、保存它、花掉它,甚至失去它。其實,金錢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支配它的人的行為。

金錢本身並不具備任何力量,它不會憑空做出一道晚餐或者種出滿園的花草,這些事情事實上都是由人完成的。當一個人以完全開放的心胸完成煮飯、種花,乃至理財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務時,所獲得的是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是金錢買不到的。這種完全開放的心胸,散發出來的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一份充實與滿足。一個人一旦懂得敬重、信任並且享受開放的心胸,他就能使金錢發揮真正的功能。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的經營業績,舉世矚目。他創立並領導下的鬆下電器,總資產超過千兆日元,總銷售額近5兆日元,員工總數20餘萬人。對於金錢,鬆下幸之助有一個生動的比喻:金錢好比潤滑油。這正如機器要運轉、汽車要跑路,離開潤滑油是不行的,但潤滑油不是人們追求的目的,機器運轉、生產產品、汽車到達目的地才是目的。鬆下幸之助說:"為了達到目的而工作,為了使達到目的的工作更有效率,就必須要有潤滑油。所以說,金錢是一種工具,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生活。”

鬆下幸之助的為人是斂財而不守財。他認為:一個人不能當財產的奴隸。他說:"財產這東西不可靠,但是,辦一件事又必須有錢。在這種意義上說,又必須珍視錢財。但‘珍視’與‘做奴隸’是兩回事,應該正確對待。否則,財產就會成為包袱——看起來你好像是有了錢,實際上它卻使你受到牽累,這是做人的一種悲劇。”

鬆下幸之助這種思想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他讓人們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時時想到更遠大的一些的目標。他認為“明天的生活一定會比今天好”,人們應以此為目標,努力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也就是金錢)來改善自己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使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好。

在人的一生當中,金錢會不斷地流動,會增加也會減少。如果你牢記金錢本身並不具備力量,自身價值並不由金錢所定義的話,那麽在你金錢減少的時候,就不會認為自己無能和失敗,也不會在金錢增加時,以為自己偉大並陶醉於顯示自己的財富之中。一個人要永遠牢記,隻有自己才能使生活充滿活力和富裕,而不是金錢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