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魯迅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力圖喚醒沉睡的人們,為中華民族的複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他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其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南腔北調集,我怎麽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當時的缺乏真誠愛心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裏,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做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的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 《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 《祝福》中的魯四老爺、 《長明燈》中的郭老娃、 《離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這樣一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隻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 《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訊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淨細致的散文不同, 《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 “我的哲學都在‘野草’裏。”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 (1936年出版)。 《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 《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也的英雄精神,隻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 《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複仇的主題; 《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曆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曆史小說的寫法。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 “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隻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 “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

魯迅先生一生寫了《墳》 《熱風》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三閑集》 《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亭雜文二集》等16部雜文集。在這16部雜文集中,魯迅先生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的抒發,有痛苦的呐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讚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