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有所放棄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裏迢迢地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地呼喊而沙啞……為什麽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是什麽?”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於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什麽,扛著船趕路?”青年很驚訝,“它那麽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大師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就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總是念念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

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光有奮鬥目標是不夠的,必要時還應根據主客觀條件,主動調整自己的主攻方向,甚至改換人生軌道,做出取舍。該放棄的東西一定要放棄,才能輕鬆上路。在這方麵,兩位著名華裔科學家,他們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崔琦的經曆以及歌唱家帕瓦羅蒂的選擇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

1. 楊振寧改換人生道路

1943年楊振寧赴美留學時,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在他看來,物理學的本質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科學理論。1946年楊振寧進入費米主持的博士研究生班後,即提出希望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科技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國家實驗室,於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可以到艾裏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裏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係的一名教授,當時正準備建造一台40萬電子伏特的加速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裏遜的六名研究生之一。在實驗室工作的近二十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展得非常不順利。當時在艾裏遜實驗室裏流傳著一個笑話:“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正視這一點: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由於費米教授的關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一直關注著楊振寧。有一天,他關切地詢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實話實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激泰勒的關懷,但是,他要下決心打消自己原來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製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楊武之夫婦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確實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做出這個決定之後,他如釋重負,毅然把主攻方向轉入理論物理研究,從此,他踏上成為物理學界一代傑出理論大師之路。

楊振寧如果沒有對自身條件冷靜客觀的分析,沒有承認自己之短的勇氣,是根本不能改變主攻方向的。他的經曆告訴我們,當我們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結果之間存在差距的時候,我們不妨審視一下自己,看看是否是我們一廂情願,對自己估計錯了。如果是,那麽主動調整自己的目標,揚長避短,有所放棄,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比一條道走到黑更容易成功。

2. 崔琦不學電腦

1998年諾貝爾獎揭曉,又一位美籍華裔科學家崔琦摘冠。“幸運之神從不垂青無所準備的人”,崔琦把自己獲得的成績歸功於年少時整日的苦讀,這種習慣而今更甚,甚至付出巨大代價也在所不惜。為此,他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沉浸在書本和實驗室裏。

在治學態度上,崔琦既理智又執著,盯緊方向後便不顧一切奔向目標。對愛好的事物他可以滔滔不絕;對不愛好之物,沉默寡言,置之不理。

最令人不敢想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像崔琦這樣一位大物理學家,卻是一個地道的“電腦盲”。崔琦在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個人一筆一畫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都請秘書代勞。他說,電腦發展太快了,我沒時間去趕上日新月異的變化,幹脆不學了,寧願把時間用在研究中。這個決定為他日後的物理研究節省了大量的寶貴時間。

崔琦在當時情況下不學電腦的事實告訴我們:學會放棄,哪怕是放棄在世人眼裏令人炫目的東西,是他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關鍵因素之一。

有所為,有所不為。放棄一個方麵,才能選擇另一方麵。一個人不能同時確定兩個以上的主攻方向,更不能什麽都想做。

3. 帕瓦羅蒂選擇歌唱事業

在一個7月的黃昏,一位年輕的即將從一所師範學院畢業的小夥子正苦苦地沉思著:是畢業後當一名平凡的教師呢?還是發展自己的嗓音潛能,從事喜愛的歌唱事業?抑或二者兼顧?思想的鬥爭毫無結果之後,他隻得請教自己做麵包師的父親。

“哦,孩子,記著——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的話,那你也許會從椅子間的空隙裏掉到地上。生活要求你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

隻選一把椅子。小夥子終於下定決心,從此在歌唱藝術的道路上艱難而不屈地跋涉著,直到成為一顆光芒四射的世界巨星。

小夥子就是意大利的世界超級男高音歌唱家盧卡諾·帕瓦羅蒂。

隻選一把椅子,多麽形象而又切合實際的比喻。人的一生,說長也短,隻選一把椅子,並且坐好,已是很不易了,想選多把椅子坐,還要坐好,難。

想當初,沉寂十幾年的梁小龍複出後,坦誠相告:“年輕那會兒,我覺得一輩子隻幹演員這一行,有點不甘心,想看看自己還有沒有其他潛質可以挖掘,結果失敗了。我心裏總還是掛念著影視發展,所以就又回來拍片了。”

說到底,他的回來是重新尋找自己的那把“椅子”。

人的一生中,會麵臨諸多選擇,特別是在涉世之初和創業之始,一旦看準了方向,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這條路崎嶇不平,同行者寥寥無幾,都要忍受孤獨和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必須不改初衷,心無旁騖,以堅定的信仰和超然的態度將它走完。到時你會發現,你選擇的唯一,才是最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