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孩女孩有本質上的差別

很多人都堅定地認為,男孩和女孩的行為主要是受社會和父母的影響。學習的結果是女孩具有了女性的氣質,而男孩具有了男性的氣質。換句話說,這些人認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身並沒有真正的性格差異,而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曾有一些鬧鬧嚷嚷的女權運動分子堅持說:"男女除了**以外,其他方麵是一樣的,任何氣質或行為上的特點都是由父權製的文化偏見所造成的。"

事實真是這樣嗎?上天賦予我們的男女之別難道隻是"外部擺設"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有一位母親曾經也像很多人一樣認為男孩女孩其實根本就是一樣的。但後來她發現事情似乎並非如此--她有一個女兒,在15個月大的時候,母親驚異地發現,這個小女孩居然會抱怨她的襪子上沒有花!真是讓人吃驚!這種純女性的特質究竟是從哪裏學來的?

後來,這位母親又有了一個兒子,她仍然認為:如果她不給兒子玩具槍、不給兒子看電視裏的暴力鏡頭,兒子就不會成為調皮的男孩。但兒子2歲時卻拿起一隻香蕉對著母親做"瞄準"動作;3歲時,兒子把她的吹風機當做衝鋒槍玩耍。

至此,這位母親徹底相信了,孩子的天性是天生注定的,作為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不應該是完全相同的。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男孩和女孩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男孩的空間能力比女孩好,如果讓男孩女孩一起看一張地圖,地圖朝北而要去的目的地朝南時,男孩可以不翻轉地圖便把該走的路線畫出來;大部分女孩需要把地圖轉過來,才能順利找到要去的地方。但是,一旦地圖放正了,女孩就能做得和男孩一樣好。也就是說男女空間能力上的差別在空間旋轉上,男孩較易在腦海中將地圖方向與目標方向旋轉成一致,從而輕鬆畫出路線圖。

另外,把一張紙折成某個形狀後,在上麵打個洞,請孩子想象:打開複原成一張紙時,這個洞會在紙的哪個部位。實驗證明,男孩在這個問題上回答得比女孩好,男孩比較容易按照二度空間的藍圖做出三度空間的實物,而女孩較差。

但是女孩的語文能力比男孩強,她們比男孩先學會認字;女孩的語言能力比男孩好,女孩比較伶俐,語言的建構與語法也學得好。

在小學階段,班長多半是女孩,因為說話清楚,表達流利。這個現象要到青春期之後,才會換過來。中學後,班長還是男孩多一些。女孩的溝通能力更強,這個差別在嬰兒一出生時就表現出來了--女嬰比男嬰更喜歡注視大人的臉。

女孩對人際關係有關的信息都比較敏感,如別人臉上的表情、說話聲音中隱藏的不悅、細微的肢體動作,而口吃與失讀症等語言方麵的問題則都是男孩比女孩嚴重。

為什麽男孩喜歡球或玩具車,而女孩比較喜愛洋娃娃?科學研究證明,小男孩與小女孩有不同的玩具偏好,這種差異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注定了。

英國倫敦大學的海恩茲與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心理學係的亞曆山大曾用猴子做了實驗。他們給一群猴子許多玩具,包括布娃娃、卡車以及"中性"的東西,例如,圖畫書。結果發現,雄性猴子比較愛玩男孩的玩具,雌性猴子比較愛玩女孩的玩具,而對中性的玩具,如圖畫書,兩性花的時間幾乎一樣多。

由於猴子不可能受到人類文化的社會壓力,這個發現意味著:人類兒童的玩具偏好,至少有一部分源自先天的生物性差異。

英國劍橋大學巴龍柯恩和他的團隊經過實驗研究發現,因性別不同,剛出生的嬰兒興趣就有所差異。他們在產房裏裝了錄像機,研究出生才一天的嬰兒。嬰兒看到的,不是一些友善的麵孔,就是一些汽車。為了避免任何偏見,實驗者並不知道每個新生兒的性別。他們檢視錄像帶,發現女嬰愛看有麵孔的影片,男嬰愛看有車子的影片。兩性的社會興趣不同,從出生第一天起就表現出來了。

這個結論再一次說明:男孩和女孩是帶著內建的認知性別差異出生的,他們天生就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