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逃避自己的責任

曾經擔任過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將軍一生說話無數,其中最有號召力的話是:“我出來了,但是我將回來!”

為什麽這句話是最有號召力的話呢?這還要從他軍事生涯最大的一次敗仗說起。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了,當時麥克阿瑟正在菲律賓任美軍總司令。他率領美軍在那裏頑強地抗擊日本軍隊猛烈的進攻,但是仍然抵禦不住。麥克阿瑟拒絕羅斯福總統讓他撤離菲律賓的建議,他找出父親留給他的科爾特45型手槍,準備在關鍵時刻自殺,決心與菲律賓共存亡。

1942年2月8日,羅斯福總統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和他的妻子、兒子立即撤離菲律賓。2月22日、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報,讓他撤離,並答應麥克阿瑟撤到澳大利亞之後,組建新的戰區讓他擔任總指揮,準備反攻。

在接到羅斯福總統和當時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電報之後,這位鬥士哭了。他對自己的妻子說:“我生在陸軍,長在陸軍,一生習慣於服從命令,可是我對這個命令是真的難以服從啊!”最後,他請求總統允許他在必要的時候撤離,羅斯福這時候才答應。

1942年3月11日深夜,麥克阿瑟在陸軍部的一再催促下,才攜帶妻子和兒子登上PT-41型魚雷快艇撤離了戰火紛飛的菲律賓,去澳大利亞接管西南戰區的指揮權。

1942年4月9日,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作戰的75000名美軍官兵向日軍投降。5月6日,在菲律賓哥黎希律島作戰的15000名美軍投降,日軍占領了菲律賓全境。

菲律賓戰役是麥克阿瑟從軍以來遭到的首次失敗,而且敗的是那麽慘!所以,他非常悲傷地說:“我沒有想到,美軍曆史上最龐大的一次繳械投降會發生在我的手裏!”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奇恥大辱!盡管他到澳大利亞之後接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畢竟他在菲律賓頑強抗擊日軍那麽長時間,可是麥克阿瑟這個一向自負、高傲的將軍,在歡迎他的人麵前,他真的高興不起來。他對新聞記者說:“總統命令我衝破日本人的防線,從菲律賓撤離到澳大利亞,目的是讓我組織對日本人的反攻,主要目標是解放菲律賓。現在我出來了,但是我將會回來!”

“我出來了,但我將會回來!”當時,美軍戰時新聞局認為,這句話很好,因為美軍當時是最黑暗的時候,連連敗退。這個時候麥克阿瑟說了這麽句話,美國戰時新聞局準備用這句話作秀,鼓舞人們抗戰的信心。

他們建議麥克阿瑟將這句話改為“我們將會回來”,麥克阿瑟堅決不同意:“不,不是我們,而是我將回來。”個性躍然於紙上!

此後的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始終把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一切行為的座右銘,從巴布亞新幾內亞到印度尼西亞,從印度尼西亞到菲律賓,為了這個“我將會回來”的使命,他在整個西南太平洋和日軍英勇奮戰。甚至不惜和自己的同僚——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在爭奪主要方向上翻臉!不惜與羅斯福總統爭奪戰略優先權,要求羅斯福總統將美軍的戰略中心放在亞洲,而不是歐洲!所以,在他的感召下,這句話已經遠遠超出他個人的感情恩怨,成為所有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作戰的美軍、英軍以及被日軍占領的這些國家人民反抗日本侵略鬥爭的一個信念——“我將會回來!”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這一天,他乘坐納爾維什號旗艦,指揮28萬大軍在萊特島登陸!當時,美軍第一騎兵師占領灘頭陣地後,岸上的戰鬥還遠沒有結束,他就急於登島了!他上岸之後,正趕上一場暴雨,別人給他打傘,他拒絕了!他在雨中發表了講話,其中有一句話,他說:“菲律賓人民,我——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回來了!”麥克阿瑟當時語氣深沉,眼角掛著淚珠。在講話中,他號召大家為神聖的死者,為了子孫後代繼續戰鬥,奪取那正義的勝利!

麥克阿瑟拒絕修改一句話,與其說是這位名將倔強而高傲,不如說這位名將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也許,一位名將之所以有無窮的個人魅力,就在於他敢於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任——勝利的和失敗的一切。這也就是他堅持說“我將會回來”,而不是“我們會回來”的原因之所在。

不管是麵對成功還是失敗,在生活中都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

責任感是一個偉大的人的靈魂,沒有了責任感,一切都隻是空談。

一位馬耳他王子路過一間公寓時看到他的一個仆人正緊緊地抱著主人的一雙拖鞋睡覺,他上去試圖把那雙拖鞋拽出來,卻把仆人驚醒了。這件事給這位王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立即得出結論:對小事都如此小心的人一定很忠誠,可以委以重任,所以他便把那個仆人升為自己的貼身侍衛,結果證明這位王子的判斷是正確的。那個年輕人很快升到了事務處,又一步一步當上了馬耳他的軍隊司令,最後他的英名傳遍了整個西印度群島地區。

或許在他人眼裏,仆人的行為近乎可笑。但是為王子服務卻是他的職責,哪怕在睡夢中依然堅守自己的職責。這樣地盡職盡責,才使他得到了王子的重用。

在一個企業中也是如此,“王子”就是你所服務的企業,而你便是企業的“仆人”,為企業的目標服務就是你的責任。一個不願承擔責任的人不可能得到上司的賞識,更不可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企業不需要逃避責任的員工,同樣社會也不會善待逃避責任的人。

詹姆斯·伍茲是美國著名演員,曾先後獲得金球獎和埃米金像獎。主演過的電影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迫在眉睫》、《密西西比謀殺案》、《西點揭秘》、《挑戰星期天》等。

作為這樣一位知名演員,他用父親給他的教育結合自己的感受,給年輕人以勸誡,希望他們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詹姆斯·伍茲始終認為自己如今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父親,他把父親稱作是一個“安靜地躺在墓地裏,卻還在關懷和照料著我們”的人。他這樣說:

我的父親戎馬一生。他和母親在童年都正好遇上大蕭條時期,所以他們很注意讓自己的孩子得到他們自己在童年渴望得到但卻沒有得到的東西。

他回憶道:

在我九歲的時候,父親要做心髒手術,輸血的血型配得不夠好,結果產生輸血反應。在最後五天裏,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在去世的那一天打電話給我那時才三歲的弟弟,對他說自己已經去世了,去了天堂。他說:“上帝讓我打電話給你,跟你說聲再見。你不要害怕,也不要難過,因為我很好。我是想讓你知道我很想念你。”

父親沒有給我打電話,而是寫了封信。他在信中對我說,他為我在學校裏的成績感到驕傲。他說他希望我有一天能上麻省理工學院——後來我果真上了麻省理工學院。他還對我說,他相信我無論做什麽事,隻要盡力肯定都會成功的。

母親和父親隻為一件事真正爭吵過,這件事涉及錢的問題。父親是想要為我們已經抵押出去的住房買份保險。他對母親說:“這筆投資是省不得的。要是我有什麽不測,你和孩子們還能保住這幢房子。”

“我們沒錢買保險。”母親說。

六個月後,父親去世了。母親想,這下我們要被掃地出門了。但在三個星期後,保險公司的理賠員帶來了一張支票,這筆錢正好是我們所欠的房款。原來父親在去世前自己設法偷偷省錢,買了抵押保險,一直在繳付保險費。現在他安靜地躺在墓地裏,卻還在關懷和照料著我們。

我時常想起父親說的那句話:一個男人,要贏得尊重,就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父親用他的一生對這句話作出了最好的闡釋。而這句話也已成為我的人生準則。

沒有責任就沒有尊重,沒有責任更不可能有成功。一個逃避責任的人注定失敗,而一個勇敢承擔責任的人,即使沒有傲人的成就,也是一個生活中真正的強者,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