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範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講究的是一種無為的心態,是一種超然的思想境界,是古代君子修身的要求。無論外界或自我遇到哪種起伏喜悲,都不會改變豁達淡然之心。

佛家倡導:“放下。”意思是放下一切牽絆和煩惱,拋棄一切雜念,人才能悟道。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有時我們並未遇到什麽大的困難、挫折,卻總表現得煩躁、沮喪不已。因為心中“放不下”,因為太認真,因為“心太小”。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遇到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才是一種大智慧。如果因為小小的挫折就灰心喪氣,放不下,解不開,那麽最後隻會影響你的人生腳步。

在紛繁的生活中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才會給我們帶來生活中的和諧。人們總把太多的生活瑣事放在心上,升職、賺錢、失敗、誤會,等等,想這想那,擔心自己擔心別人。其實這些成為心理負擔的東西都是你自己放上去的,你是一點一點地給自己加大心理壓力,讓自己活得累,心理生理都疲勞。

英國科學家貝佛裏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忿恨耿耿於懷。”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他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為他“發寒熱”,他卻幽默地說:“這就叫心定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裏,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這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隻有這樣的人生,才會無怨無悔,值得回味。對於我們來說,這個世界上隻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自己要看重自己,至於別人幹什麽做什麽那都是無足輕重的。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有如煙花般短暫炫目,一閃而逝。快樂是一輩子,痛苦也是一輩子,為什麽你不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一點呢?當你放下那些令你不愉快的事情,你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到處充滿著快樂和幸福。你會發現原來愛恨情愁、名利財富都是過眼雲煙,隻有快樂人生才是最值得把握的東西。

懂得低調做人的人能夠不以失利而頹廢,不以得力而張狂。世事變幻,而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曆盡滄桑,而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摒棄以物喜,以己悲之念,便是一種人生境界升華到新的層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