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能給人帶來什麽

所謂習慣,是指由於常常接觸某種情況而慢慢適應的現象,也可以說是由於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的並變為需要的行動方式。它是一種能給人以快意和舒適的定向性行為。通常來說,一個人的習慣對其行為的影響極大。

傳說有個人得知歐洲黑海岸邊,可以找到一塊“奇石”,它是一個無價之寶。麻煩的是,這塊“奇石”的外貌與它周圍成千上萬的石子沒有多大差別。隻是這塊“奇石”用手摸起來,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而周圍的普通石子摸起來是冰涼的。如此說來,誰要想真正找到這塊“奇石”,唯一的辦法就是一塊一塊地摸。不過如果每摸一塊石子就隨手扔下,那麽它可能會再次被拿起來摸。這樣,要想摸到那塊“奇石”就會更加困難。於是,這個人決定每撿一塊感覺冰涼的石子,就往海裏扔,免得它再次與“奇石”混在一起。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一年年過去了,此人並不氣餒,並且隨手扔石子已成了他的習慣。摸啊摸,扔呀扔,有一天早上,他摸到了一塊能感覺到溫暖的石子。由於習慣已成自然,所以他機械地把它扔進了大海裏。等扔進海裏後,他才突然意識到,這不正是自己要苦苦尋找的那塊“奇石”嗎?可是此時已經來不及了……

“奇石”傳說真實與否,這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傳說提供給我們什麽思考。這個傳說中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說的一句話,增添了奇異的色彩:“習慣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

習慣與成功又有什麽關係呢?

習慣表現在人們身上,一般有兩種情形: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良好習慣對於我們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不僅是一個人能力的表現,而且有助於我們獲取成功。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使自己的能力更好地發揮出來,這非常有助於你奪取成功。就這個意義上說,好習慣“一本萬利”。不良習慣會阻礙你能力的充分發揮,這自然不利於你邁向成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做過這樣的比喻:一個人形成良好習慣,就像在銀行裏存上一筆巨款,可以終身享用它的利息。我們照此類推,也可以做如下比喻:一個人養成了不良習慣,就好比借了巨額的高利貸,一輩子也還不清。這樣的比喻是否恰當,我們另外加以評論。不過,超級成功者都必然是良好習慣的楷模。

在歐洲哲學史上燦若群星的哲學家中,康德也許能稱得上是一位“超級成功者”。他一生養成了非常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起床,準時就餐,定時寫作,到點睡覺。按照如此嚴格的作息習慣,康德生活了幾十年,而且極少有例外的情況。良好習慣使康德長壽,保證他在科學研究中成果累累。透過這些良好的習慣,我們看到了一位超級成功者對自己生活和事業的堅定信念和不為外界所動的高尚品質,這正是許多渴望成功的朋友所缺乏的。

良好的習慣在某些人身上往往難以形成。相反,他們稍有鬆懈,不良習慣卻形成的很快,而且還不易改正。因此,為了做到不在成功之門前退卻,我們必須努力養成良好習慣,注意避免和克服不良習慣及影響。

要注意改變那種漫不經心又視而不見的壞習慣。有些人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太在意,常常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久而久之,不良習慣已經形成,再來改正,則要花很大力氣。我們應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發現苗頭及時采取措施。針對自己“一曝十寒”的毛病,可以學學齊白石“不叫一日閑過”的精神;針對自己“事事自負”的缺點,可以學學牛頓“大海與貝殼”的胸懷;針對自己“處處自卑”的弱點,可以學學《居裏夫人傳》等著作;如此等等。這裏,我們也不排斥別人對自己的督促與幫助。當然,良好的習慣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不良習慣也不是一兩天即可改掉的,所以克服不良習慣最好事先有個計劃,並持之以恒地進行。

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也就是對被培養對象進行養成教育的過程。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行為訓練及嚴格管理等多種教育手段,全麵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說簡略些,養成教育就是塑造成功者(包括超級成功者)品格的教育。

國內外眾多知名學校都有著優良的養成教育傳統和學風。加之他們有一套嚴格的科學管理製度,且有專家、學者或教師的言傳身教,於是學生們培養成了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思想方法,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不怕困難,勇攀科學高峰的毅力和勇氣。這種養成教育使學生受益終身,並為他們今後不斷獲取成功直至摘取超級成功奠定了基礎。

目前,在我國養成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以推廣,其中尚待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例如,某大學進行畢業論文答辯,通知上午8時開始。8時前,參加答辯的老師、專家、學者都提前到會,而答辯的學生卻遲到15分鍾。遲到的這位同學還不以為然地說:“大學養成的小毛病,習慣了!說不定,這種壞習慣有人在中、小學讀書時就養成了呢!”

以稍加審視的眼光來看,今天一些人身上許多令人們憂思的問題,多少與長期以來養成教育開展不力有關。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在成功路上奮勇拚搏,我們看來不能不對養成教育發出急切的呼喚了。

中小學階段是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時期。大學生雖然進入青年階段,但仍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對大中小學生實施全方位的養成教育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北京市某中學三好學生小A在父母的指導下,從小幫助家裏做家務勞動。他不僅自己洗衣服、做早點,假期還能為父母做一手很不錯的飯菜。從上中學起,小A每天步行約50分鍾的路程上學,而且天天堅持這麽做。長期的養成教育培養了他堅忍不拔和持之以恒的好品格。後來,他7次獲得全國或北京市科技小發明獎,被譽為“小發明家”。設想如果學校及家長從小不加強對小A從小的養成教育,他能有那麽多成功嗎?

當然,養成教育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要求,而是需要抓住一些小事的契機來具體實施。這樣做,才能把追求成功變成自己自覺的行動。這方麵,國外有些做法可以為我們所借鑒。德國一些地方規定:9~10歲的孩子要幫父母洗刷餐具,要學會洗自己的手帕、襪子等;10歲以上的孩子要在庭院勞動,洗自己的衣服,幫助家人擦皮鞋;14歲以上的孩子則應學會擦汽車,在菜園翻地等。在日本,很多幼兒園給孩子進行“太陽浴…‘冰雪浴”,從小磨礪他們的意誌和作風。日本還有不少學校規定,學生一律穿著統一的校服上學,中午吃同樣的飯菜,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來。比一比,想一想,我們某些家長連自己孩子削鉛筆這類小事也要代勞,生怕他們用刀子時劃破手,這樣做實在不利於孩子的養成教育。再者,青少年朋友自己其實也不一定願意家長總是這麽包辦代替。

但可喜的是,現在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開始注意推行養成教育了。據報載,大慶市實驗中學推行“師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養成教育,該校實施這種養成教育後收效甚好。學校辭退了校園內的清潔工,規定全校學生按班級輪流清掃校園。同時,該校也規定老師必須起表率作用,辦公樓的衛生由老師自己清掃。由於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好品德,所以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對該校此舉反映很好。現在大慶市實驗中學校園內亂扔東西、食堂裏亂丟食物的現象已經明顯減少了。

當今世界的競爭已經轉化為人才之間的競爭,而養成良好的習慣正是塑造成功人才的有利措施。讓我們自覺行動,努力塑造成功者應具備的優秀品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