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申辯的機會

聽話的孩子總是討人喜歡的,而愛"頂嘴"、"執拗"的孩子則常遭家長的訓斥,被剝奪辯解說明的權利。這種情形在生活中很常見,以下便是其中一例:

曉航今年10歲,讀小學4年級。

有一天,表妹來了,曉航把表妹帶到他的臥室玩。剛開始,媽媽還聽到兩個小家夥在房間裏玩得挺開心的,但過了不久,媽媽就聽見房間裏傳來了表妹的哭聲,媽媽聞聲跑進去,發現曉航居然拿玩具熊打表妹的頭,媽媽趕緊把兩個孩子扯開,並且批評曉航說:"你這麽大的人也不懂得讓表妹,你再這樣我就揍你!"曉航剛想解釋說"我是跟她鬧著玩的……"媽媽就打斷他"你打人你還狡辯?"然後就命令兩個小孩在不同的房間玩。

在許多家長看來,犯了錯誤還要進行解釋的孩子是在做無謂的狡辯。他們認為,孩子跟大人"頂嘴"為自己申辯就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所以,聽都不聽孩子的申辯,就給予了否定的態度。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懂得"頂嘴"是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的表現,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想"狡辯"或者"頂嘴",他們隻是想為自己的行為申辯而已。然而,家長們卻剝奪了辯解說明的權利,這樣的強製性的行為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係列危害:

1.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生活中有的孩子犯了錯誤,試圖找出理由為自己辯護,其目的無非是為求得父母對自己的諒解,這種心理很正常,也是孩子鼓足了勇氣才這樣做的。如果父母武斷地加以"狙擊",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對父母的這種"蠻橫"做法,孩子雖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後孩子即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會再申辯了。孩子一旦形成了這樣一種心理定勢,父母的批評他就根本無法接受,把訓斥權當耳邊風。

2.讓孩子形成認識障礙

一些犯了錯誤的孩子,因為沒有真正認識到錯誤而與父母爭辯。而這時父母簡單粗暴地不給孩子爭辯的機會,不讓其通過“辯”來分清是非.根本性的問題其實沒有真正解決。由此,孩子的認識就會逐漸產生偏差。

3.可能扼殺了孩子的新思想

一個想"頂嘴辯解"的孩子,往往能將是非善惡權衡在自己的評判標準上,顯示了不惟命是從,求是明理的思想特質。許多孩子正是在有所聽和有所不聽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而父母"不許頂嘴"的高壓使孩子產生了唯唯諾諾的心理,這讓他們以後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處理問題?

其實,孩子敢於"頂嘴",說明孩子有個性、有主見、有活力,勇於對大人"不合理”的要求,“錯誤”的結論進行反駁和公開抗爭。這樣的孩子沒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及懦弱、保守、逆來順受的性格。麵對"頂嘴"的壞孩子,父母們需要冷靜、理智、正確地對待頂嘴的孩子:

首先,作為父母的應該看到孩子稚嫩的思維中有不理解、不能接受的事物存在,他們要明白事物的真像,頂嘴的心理父母應該理解。在平等的爭辯中,讓他們分清楚事物的本質,是對孩子極好的刺激思維的訓練,敢於據理力爭的頂嘴孩子是有主見,愛動腦筋的表現,這點是非常可貴的。當孩子"頂嘴"的時候,家長要真誠地去傾聽孩子辯解的理由,並且加以具體分析。不要憑主觀臆斷或一麵之詞而妄下結論。因勢利導,充分讓孩子申辯,培養他們敢想、敢說的良好習慣,能使他們既明事理,又能使他們的口才得到很好的鍛煉。

其次,成人要尊重孩子,容許孩子向自己的尊嚴挑戰,“頂嘴”頂得高明的孩子,是大有作為的,常有令人驚歎的上佳表現,好好加以培養,就可以使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思維敏捷、有遠大前程的人才。愛因斯坦就是從現有定論中產生疑問,獨排眾議,創造發明而取得了驚人的戰果的。如果父母忌於個人的麵子和尊嚴,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於不顧,以勢鎮人,以"大"壓小,就有可能挫傷孩子的自尊,導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當然,還可能讓孩子因此變得不再喜歡說話。

第三,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申辯。孩子需要申辯,說明他有表達"委屈"的願望。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急於憑主觀臆斷或一麵之詞而妄下結論。應該耐心、真誠地去傾聽孩子辯解的理由,並且加以具體分析。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大人足夠的“尊重”。這樣,他們說起話來,思維才能更曉暢,也更敢於表達自己的立場。

第四,為孩子營造辯論的氛圍。在孩子為自己的行為"申辯"時,家長不妨因勢利導,充分讓孩子申辯,培養他們敢想、敢說的良好習慣,這樣做的目的,能使孩子既明事理,又練口才。

第五,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分析。讓孩子"申辯"並不是讓孩子牽著大人的鼻子走,而是鼓勵孩子孩子說話、表達的時候認識到自己的謬誤,正視存在的問題,鼓足信心去克服它。這樣,孩子才能夠變得更加地難言善變而且明辨是非。

第六,對頂嘴的孩子,不要謾罵、不要體罰。在家庭中,要發揚民主,鼓勵孩子進行申辯。這可使孩子感覺到無論做什麽,隻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孩子個性極為有利。孩子有時可能會狡辯,這時你可正確引導,與孩子充分擺事實、講道理。這是一種鍛煉,可以讓孩子從各種困難和挫折中走出來。

總之,對於孩子的頂嘴,作為家長的應有足夠的民主風範,不要為了麵子和尊嚴,而置孩子的"委屈"和"苦衷"於不顧,不要把孩子的"頂嘴"與自身的"權威意識"掛上鉤,把他們的思辯和不講禮貌混為一談,這樣才能讓他們在爭辯中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對與錯,從而更堅定正確的想法,健康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