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轉彎,學會遺忘

前幾天,碰到一個老同學,說起社會上的很多不公平現象。老同學說,他是一個直爽的人,凡事愛說真話,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總愛碰壁。我勸他:凡事想開些,別太認死理,別那麽較真,別做生活中的“二愣子”。

所謂“二愣子”,是形容一個人愣頭愣腦、性格倔強、認死理、喜歡抬杠、做事考慮不周、不計後果,也就是不懂得靈活多變,不懂得轉彎。

有位哲人說,做人要像山一樣,做事要像水一樣。山是挺拔巍峨的,水是靈活多變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原則,做事要靈活多變,行不通時就要懂得轉彎。

小時候,父親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禪師對大夥兒說自己法力無邊,能將附近的一座大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移到自己的跟前。大家雖都不信,但也想看看這位禪師究竟會怎樣做,於是很多人都去看禪師移山。此後每一天,大家看到禪師都對著山凝神運氣,口中念念有詞:“山過來,山過來,山過來……”

眼看著承諾的時間一天天臨近,大夥兒依然沒看到山有一點前移的跡象,於是看他的人一個個離開了,很多人都覺得禪師欺騙了他們。此後的每一天,禪師依然努力地喊著,聲音更大了,也更虔誠了,但是山仍然沒有一絲一毫的移動。

最後一天終於來到了,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失望地離開了,最後隻有一個小夥子依然堅守著,因為他相信老禪師一定會給他驚喜的。傍晚時分,禪師突然大叫一聲:“山不過來,我過去!”,隨即迅速向山腳下衝去。幾分鍾後,愣在那裏的小夥子驚呆了,因為他看到山雖然沒有移動,但分明已經在禪師的麵前了。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很多年過去了,我總會時不時地想起它,想起老禪師說的那句話:“山不過來,我過去”。我總覺得有一種奇異的力量在吸引著我。如今再細細想想,這個故事確實給了我很多啟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做事要靈活多變。

老禪師不是神仙,自然知道山不會跑到自己跟前。他這麽做其實就是要人們懂得,做事不能太死板,應該靈活多變,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種以捕食魚類為生的鳥類,其嘴的形狀,直直的,上下兩部分都又長又寬闊。吞吃食物時,有的常常把捕到的魚兒往空中一拋,讓那條魚頭朝下尾朝上落下來,然後一口接住咽了下去,這樣的吃法可以使魚在通過咽喉時,魚翅的骨頭由前向後倒,不會卡在喉嚨裏。

社會複雜多變,為人處世,求人辦事也一樣會碰到各種“刺兒”,這個時候便不能一條道跑到黑,而應該想辦法兜個圈子,繞個彎子,避開釘子。這是做人應該具備的策略和手段。連鳥都會“把魚倒過來吃”,聰明人更不會赤膊上陣,硬碰釘子,讓刺卡在喉嚨中。

很多時候,人不僅要懂得轉彎,而且要學會忘記,要學會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穀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麽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我會記住的。至於他打我的事,我隻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千二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牢記別人對你的幫助,忘記別人對你的不好,這才是做人的本分。

記得在佛經裏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緣,小和尚畢恭畢敬,什麽事都看著師父,走到河邊,一個女子要過河,老和尚背起女子過了河,女子道謝後離開了。小和尚心裏一直想著,師父怎麽可以背那個女子過河呢?但他又不敢問,一直走了20裏,他實在憋不住了,就問師父,我們是出家人,您怎麽能背那女子過河呢?

師父淡淡地說,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可你卻“背”了她20裏還沒放下。

老和尚的話充滿禪意,也是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像是一次長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曆經許許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過去、看過去的都牢記心上,就會給自己增加很多額外的負擔。閱曆越豐富,壓力就越大,還不如一路走來一路忘記,永遠輕裝上陣。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時光不可能倒流,除了吸取經驗教訓以外,大可不必耿耿於懷。

樂於忘懷是_種心理平衡,需要坦然真誠地麵對生活。有些人能夠忘記失意時的尷尬和窘迫,卻對順境時的得意津津樂道,豈不知成功和失敗一樣會留在過去,老是沉湎於過去不能釋懷,常常說我年輕那會如何如何,拿明日黃花當眼前美景,讓過眼煙雲在心頭永駐,沾沾自喜,自鳴得意,陷自己於虛妄之中,不思進取,裹足不前。所以說,英雄不提當年勇是有道理的。而反複咀嚼過去的痛苦,永遠一臉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

在我們的人生裏,記憶盛不下太多的往事,一路走來,我們注定要忘記許多。學會忘記是“去粗取精”,隻有忘記那些本該忘記的,需要牢記的才會在心底永存,人生才會輕裝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