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無術最可悲

在一本古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說曾有一個富人,家財萬貫,他有三個兒子,從小衣食無憂,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因此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他們長大以後,便仗著家裏有錢,肆意揮霍,而自己卻不務正業。

地方上有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實在看不下去,就一起上富人家勸說富人:“你的這三個兒子全都遊手好閑,不讀書,也不學本事,將來你百年之後,他們靠什麽自食其力啊?本來不關我們的事,但我們作為同鄉,好心來勸告你。你作為父親,應該告誡他們,要讀書學本領,將來才能保住自己的家業,才能自立。”可是,那個富人卻聽不進去,仍然放任自己的三個兒子在外麵東遊西**。

不久,這個富人暴病而亡,而他的三個兒子不但沒感覺到家業的衰落,而是更加揮霍無度。果然沒過幾年,他們的萬貫家財就被揮霍一空。眼看榮華富貴如煙散去,怎麽辦呢?他們三人一籌莫展,無可奈何。因為他們既沒有學識,也沒有本事,什麽事都不會做,最終落到了不如常人的地步:一個沿街乞討,一個到處行竊,另外一個餓昏了,倒在野草萋萋的路旁。

這就是不學無術者的最終下場。

前日看林語堂的散文,有一篇《談讀書》,很多話都說到我心裏了,特別是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辭乏味,麵目可憎”。讀書,其實就是在學知識,長見識。

有善讀者說過讀書的感想:如果這段時間讀了很多書,腦子裏積聚的是活水,有從外流來的——別人的思考,有自身冒出來的——自己的創想,匯聚在一起,使人有靈氣,這種靈氣在聊天中可以看到,經常會有出人意料的想法,包括對於一件事新的別具一格的看法,包括簡單的話令人產生揣摩的深意,包括一些有趣的比喻聯想,諷刺,或者僅僅是把話說得更妙趣橫生。說出來讓自己不禁一笑,有點驚喜,還感染了別人,這種對話才是兩個人真正的交流,兩個人都身處其中。

相反,如果幾日不讀書,腦子裏想的總是那麽幾件東西,一潭死水,難免變渾,而且不會有新鮮想法一躍而出。想法是自然而來的,刻意地想象,竭力掘那僅有的死水,隻能精疲力竭而一無所獲。和人聊天甚至找不到話題,有時找到的話題越說越後悔,有時試圖用語氣來增加底氣,結果產生適得其反的空虛,自己都開始瞧不起自己了。

曾有一個《烏鴉學唱》的寓言,正是不學無術之人的真實寫照:

在很早的時候,森林裏的鳥兒都不會唱歌。直到有一天,從很遠的地方來了一隻會唱歌的雲雀,它的歌聲婉轉動聽,感動了森林裏所有的鳥兒。所有的鳥一致要求雲雀教它們唱歌。經不住鳥兒們的苦苦哀求,雲雀答應了它們。

開始教歌的第一天,雲雀先教音符。它一唱,大家就唱一聲。教了一會,雲雀為了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情況,讓它們一個個站出來來單獨試唱。第一個點到名字的是烏鴉。烏鴉忸忸怩怩地站了起來,不好意思地低聲發出了聲音。因為它的羞澀,發出的聲音走了調,大家一下哄堂大笑了起來。這隻烏鴉羞得臉紅脖子粗,它暗地裏想:“嗨!多丟人呀!醜死了!”雲雀製止了大家的笑聲,為了更準確地糾正烏鴉的發音,它請烏鴉大聲再唱一遍。烏鴉卻想:“這不是存心讓我丟麵子嗎?我才不願意再丟臉呢!”它一聲不吭,憤惱地飛走了。從此再也不接受雲雀的邀請。

雲雀後來又讓其他的鳥站出來唱。其他鳥在最初幾次發音時也走調了,大家也同樣嘲笑了它們。但那些鳥兒卻都沒有像烏鴉那樣飛走,而是總結經驗,認真地聽雲雀的指導,耐心地學了下去。

後來,森林裏其他的鳥兒都學會了唱歌,聲音悅耳動聽,唯獨烏鴉到現在還不會唱歌,偶爾叫喊幾聲仍然是當初走調的聲音。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不讀書就會落後,落後就會被人欺負。所以奉勸大家,還是多學點知識,多長點本領吧,不學無術與這個新的時代已經格格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