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一個家長苦惱的傾訴:

我們家的寶貝女兒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尤其在金錢和財物上特吝嗇和貪婪。有一次,我們帶她到鄉下姥姥家玩兒,發現女兒非常自私,她的玩具等東西,一律不準別的小朋友玩兒,哪怕摸一摸也不行。平時我和她爸也沒少教她不要自私,這可怎麽辦呢?

其實孩子的自私自利表現十分正常,嬰兒發育的裏程碑之一就是自我意識的萌芽,學會什麽是我的,什麽是你的及他人的。有了自我意識,就會下意識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家長不必因此覺得非常不安。但孩子長大以後,依然這麽自私,家長就有必要進行糾正了。當然,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孩子產生自私自利的原因。

孩子自私,歸納起來有如下的原因:

 孩子天生的利己傾向。

在孩子心理發展未達到成熟階段的時期,其往往單純地認定 “我即世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雖然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逐漸成為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的行為,但仍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公正、正確的意見。於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標準便是“是否有利於自我本身”,相應的行為也是如此。

 家長過分寵愛孩子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對孩子萬般寵愛、處處遷就,造成孩子從小就有“我想要什麽就有什麽,得不到隻要大哭大鬧就能得到”的想法。於是產生過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獨尊的心態,處處都要別人遷就,常常會提出一些無理要求。

 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

一些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反複無常、表裏不一,當孩子犯錯時,便加以嘲諷、鄙視,使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因此變得隻能自我封閉,盡量不與他人接觸,躲到自己的小天地裏,結果必然導致孩子自私。

 家長很少花時間鼓勵孩子關心自身以外的人和事,雖然偶爾也會因為孩子不肯為自己倒杯水之類的事情責備孩子一兩句,但家長發現了這以現象,卻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因此,去糾正孩子這種問題的行為更無從談起。

 周圍的不良影響。孩子自私心理的產生,與其周圍人們的不良影響也有很大關係。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自私自利,愛貪圖小便宜,或與人共事斤斤計較,過於“小氣”;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員常常叮囑孩子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吃,玩具不許別人玩等;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自私行為不以為然,反以為樂事,認為孩子“從小護東西,長大不吃虧”。這些,都會助長孩子的自私心理。

 物質生活的優越助長了幼兒的自私行為。社會愈進步,物質生活愈豐富,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斷滿足幼兒需要中,助長了幼兒的霸道、自私。例如,當幼兒看到別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時,成人會說:“別哭,咱們也買!”從而,滋長了幼兒對物質的索取,幼兒不斷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無止境,自私便隨之而生。

當然,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孩子的自私自利作為一種很不得了的錯誤,孩子的這種行為與心態是可以糾正的。隻要家長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就能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大方、懂得關心他人的人。

改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觀念,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在物質比較豐裕的今天,這點不難辦到。因為自私的前提是匱乏,所以你給了他滿足,他在獲得安全感後,自私的想法就會淡化。比如如果他隻有一顆糖果,他當然不會喜歡把它分給別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的糖果,他就會留出自己的部分,樂意讓別人去分享剩下的部分,當他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時,逐步減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張媽媽經常在放學接兒子的時候,給兒子帶很多小食物,要他分給小朋友們。開始兒子不肯,媽媽告訴他家裏還有很多很多.他才放心了:看到朋友們拿到東西的喜悅,孩子慢慢開始變得熱心了,主動給每個小朋友友分發。

2.父母身先士至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確實必要。雖然孩子和大人不同,但是其實孩子除了沒有世俗的考慮和觀點外,在心理層麵和大人有很多共通之處,父母若經常處於孩子角度去想,將心比心,就會辱諒孩子的用心。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上行下效,做好榜樣,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表現在行為上。

3.讓孩子多結識大方的同齡朋友。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與其說大人的榜樣是很重要的,那麽同齡人的帶領就會更加實在孩子會下意識地向同齡人學習和比較。如果幼兒園裏大都是大方不計較好孩子,那麽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太差!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4.家長最好能夠手把手教孩子分享。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別人的肯定和關心,但是得到的前提是付出。快樂與人分享會變成雙份的快樂,痛苦與人分享會減半。學會分享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也許有人會說,分享也用教?不就是把東西給人家嗎?不是的,除了簡單的本能反應,孩子是一張白紙,都需要學習。大人送禮有時也會尷尬吧。有時孩子想不自私,可是不懂得如何表現。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思想,帶領他走入分享的前幾次。比如教師節快到了,孩子想送卡片給老師卻不敢。父母可以帶著他一起送給老師,和老師交流。老師會讚揚孩子,孩子在給予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就會有分享能力。慢慢教育,讓他慢慢學習。

懂得分享的孩子才快樂

日本作家森村誠一說過:“幸福越是與人分享,它的價值便越會增加。”所以說,“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實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享”的人是快樂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真愛和友誼。

曾經有個男孩子對老師說:“我不快樂!雖然我家有兩個保姆,上百本圖書和數不清的玩具。可是,我就是不快樂!”

於是老師就問他:“你把這些書分給沒有書的小夥伴看過嗎?”

“沒有。”

“那你把那些玩具分給別人玩過嗎?”

“也沒有。”

“你的壓歲錢用來幫助過有困難的同學嗎?”

“更沒有了。”

“所以你不快樂!”老師這樣對他說,“如果你能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和別的夥伴分享,快樂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邊!”

這次談話後,孩子了解到貧困地區有許多愛學習的孩子沒錢買課外書時,他真的很吃驚,就和媽媽一起捐出一萬塊錢,要求為5所農村小學建立“手拉手”書屋。

幾個月之後,男孩真的收到了上百封農村孩子的來信,男孩的校長驚訝不已,以為這個男孩幹了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

在這些信中,農村孩子對城市男孩表達了最樸實的感謝,說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麽多的書,還說這些書讓他們產生了許許多多美麗的夢想,給他們帶來了不曾有過的快樂,更說他們一定會好好讀書……

男孩被感動了!他忽然覺得,自己是多麽的重要,自己的這些書是多麽的神奇!

慢慢地,男孩變得快樂了!他還和媽媽商量好,每年都要省下一些錢來捐書,送給山裏的孩子。第二年,他又捐了1000冊書……

分享是快樂的大門,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就進入了快樂城堡;獨享是痛苦的大門,隻去獨享,隻會獨享的孩子就走進了痛苦的泥潭。所以,讓孩子學會分享,能讓孩子逐漸改變自私的狀態,變得無私、快樂起來。

教子加油站:

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的道理——

“心底無私天地寬”,自私的人隻會把路走得越來越窄,直至陷入絕境。人要學會付出,才能活得有意;能夠付出愛和寬容的人,總能找到一片廣闊的天地。

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語言上和行動上教育孩子,讓他逐漸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讓孩子知道,當他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會很感到很欣慰。而且,一個喜歡做好事幫助別人的人,也會有很好的人緣,當他麵臨困難需要與幫助的時候,別人也會樂於幫助他。

此外,當孩子懂得關心、無私分享的時候,家長要表揚孩子,有時,還可適當的獎勵,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就會得到鞏固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