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早點推出家門

有一則民間故事:

有一對夫婦家境富裕,晚年喜得貴子,歡喜得不得了,把兒子視為寶貝,百般溺愛,生怕孩子有一點閃失。兒子在這種溺愛中,長大成人後,連最起碼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一天,老夫婦要出遠門,需要半個月才能回來,他們怕把兒子餓著,就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告訴兒子餓了就吃這張大餅。但半個月後他們回到家時,兒子還是餓死了。原來兒子隻吃了嘴邊上的幾口餅。

這則類似笑話的故事貌似有些誇張、失實,但它卻反映了一個情況,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戀,將導致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越來越弱化。對父母過分依賴,有礙孩子的身心健康與發展,因此,每個家長都應該從小教育孩子獨立,放手讓他們勇敢地麵對生活的挑戰和壓力。畢竟孩子的未來要靠自己去開創,獨立生活的能力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而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從小培養和鍛煉出來的。

美國作家海明威很小時,父親就經常帶著他外出,以鍛煉他的個人能力。在海明威4歲那年,父親就將一根魚竿甩給了海明威,並鼓勵他說:“自己去幹吧,你肯定行!“海明威在父親的鼓勵與指點下,開始了獨立活動,而且很快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接著,他又迷上了讀書。

其實,與海明威的父親比起來,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想法更強烈,但是,都缺少海明威父親那種敢於讓孩子獨立生存的勇氣與眼光。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愛”他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以嗬護有餘不舍得放手。這導致一些孩子依賴性過強,離開了家長似乎什麽事情也不會做。

過分依賴父母的孩子表現出許多不成熟的跡象:膽小、怕事;遇事退縮、沒有主見;總是要別人幫助,屈從他人;逆來順受,無反抗精神;進取心差,意誌薄弱,害怕困難,在困難麵前驚慌失措,經受不住挫折和失敗;人際交往能力差,孤僻、自我封閉。他們往往表現得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

過份依賴的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不愛獨立思考,隻等著大人給她講,要麽就幹脆等同學做完後抄人家的。

過分依賴父母,會形或一些持有的生活環境,使孩子缺乏社會安全感,總是跟別人保持距離;他們需要別人提供意見,經常受外界的暗示或指使,自己沒有判斷能力;他們潛藏著脆弱,沒有發展機智應變的能力,更不會創造性。

因此,隻有父母“舍得”早點把孩子推出家門,才能讓孩子最終收獲一個健康、獨立的人格。

小帖士:孩子常見的依賴有——

1.生活上的依賴。在生活上依賴於他人的孩子,生活管理能力比較低。比如:房間的打掃、衣物的換洗及整理。對這些生活基本問題,越來越多的孩子無能力自理,也缺少自理的意識。

2.學習上的依賴。現在有這樣一種常見的現象:“燈光下,書桌旁,父母陪著孩子學習,催了又催,講了又講,最終不緊不慢的還是孩子。

3.思維上的依賴。“媽媽這個題怎麽做?爸爸這個詞是什麽意思?”孩子不願意主動去想,不願意主動去解決,在生活中沒有主見,遇到問題時無所適從。

4.行為後果的依賴。孩子在外做錯事,父母幫著去解決,去賠禮道歉;打碎了個杯子,父母趕緊蹲下把碎片收拾起來;小朋友之間遇到了矛盾,父母趕緊過去幫助解決或者趕緊把孩子領回家。這些現象中,孩子隻是事件父母的跟隨者,不用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