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樂觀的個性,能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小小的年紀便習慣了用悲觀的眼光看世界。這是為什麽呢?事實證明,這與孩子從小接觸的環境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

歸納起來,造成孩子悲觀的原因有幾個:

 家長的情緒影響。

孩子的個性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在父母的影響下一點點地培養起來的。父母用悲觀的態度對待生活,那孩子肯定不會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麵;如果父母總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那再大的困難在樂觀的孩子麵前也會顯得微不足道。

如早晨醒來,媽媽看到外麵正在下雨,便隨口說了一句:“這該死的天氣,又下雨了!”就是這一句話,就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悲觀的想法:下雨天很讓人煩。但是,麵對下雨的天氣,如果媽媽說的是:“太好了,下雨了,小草、小花們又能喝到水了。”這時,媽媽就會給孩子一個樂觀的暗示:下雨對植物很有好處,雨水可以讓植物茁壯成長。

 家長總是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看不到希望。

如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其他文藝方麵的表現也不突出,於是,家長就對孩子表現出“失望”的情緒來,“哎,你這榆木腦袋呀,再怎麽努力也學不好!”悲觀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認為,自己再怎麽努力也沒有用,索性不努力!反正自己比較笨嘛!這樣的孩子,通常沒有進取心,成功的欲望低。

 家庭不和睦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了陰影,導致孩子憂鬱、悲觀、缺乏安全感。

有些家長的感情不和,動不動就吵架,這給孩子小小的心靈蒙上了悲傷的陰影,他們得不到關愛,也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導致對什麽事情都特別悲觀。

總之,孩子每一種心態的背後,都隱藏著他們成長的所有秘密。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悲觀、消極,請多反省反省你自己吧,看看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如果是你的教育問題,從此,便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父母樂觀,孩子更容易變得性格開朗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首先要做樂觀的人,每個家長在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如何處理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麵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麵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隻是暫時的,不具普遍性,隻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以下是倆個媽媽不同的做法:

一、明明的媽媽周末要去加班,於是,她非常不滿對對明明的爸爸說:“該死的,周末還要加班,這日子真沒意思!”孩子聽了,心裏也替媽媽憤憤不平的。

二、君君的媽媽周末也去加班,她把家裏的事情交代清楚以後,對君君說:“因為最近公司的事情多,媽媽要去公司加班,你在家裏要聽乖乖聽爸爸的話哦!”君君聽了,懂事地點點頭說:“媽媽放心吧,我會聽話的!”

比較以上兩位媽媽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出第二位媽媽的說話方式比較能讓孩子受到“樂觀”情緒的影響,他不會覺得媽媽不想去加班,但不得不去加班;而是因為公司忙,離不開媽媽,媽媽是很能幹的!這樣,孩子今後做一些可能不是很樂意做的事情時,便不會表現得非常不快樂!

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稱心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不要盡往消極的方麵想。

6歲的樂樂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一天,媽媽從幼兒園接樂樂回來時,就發現樂樂有點悶悶不樂。媽媽問道:

“樂樂,今天幼兒園有什麽高興的事呀?”

“今天一點都不好玩。”樂樂不高興地回答。

“為什麽呀?出了什麽事嗎?”媽媽問道。

“今天幼兒園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很會說話,老給同學講搞笑的事情,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原來,樂樂今天在幼兒園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嗎?以後,你每天都可以跟這樣一個會說笑話的人玩了,你不高興嗎?”媽媽引導樂樂。

“可是,同學們都不理我了呀!”樂樂有些著急了。

““隻要你和同學們一樣與那位新同學一起玩,你們不是都可以玩得很開心嗎?其他同學還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媽媽問道。

“嗯,好像是。”顯然,樂樂同意了媽媽的看法。一路上,樂樂又恢複了往常的快樂。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隻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很快就會消失,孩子也會恢複快樂。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給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和措施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理。

小蘭剛上小學不久,就發生了一件讓她傷心的事情。她從小就非常要好的夥伴小豔在班上結識了一個外地轉學來的同學,從此,小豔與新同學的關係非常好。小蘭就這樣遇到了友誼挫折。

當小蘭感覺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她非常傷心。她向媽媽哭訴自己遇到的情況,誰知,媽媽並不理解小蘭的想法,反而嗬斥道:“這麽一點小事值得大驚小怪嗎?真是沒用的人!”

媽媽的嗬斥讓小蘭更加傷心。從此,她變得鬱鬱寡歡,不管遇到什麽事情也不對媽媽說了。等媽媽意識到小蘭的變化時,小蘭已經變得非常悲觀了。

可見,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嗬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隻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複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很多事實都證明,隨時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堅定支持的孩子,會認為生活可以信賴,人生充滿機會。即使生活中偶然出現艱難、失望的境遇,他們仍然能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

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

樂觀的孩子往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悲觀的孩子則往往覺得沒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項細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時地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驅散心中的陰影。

一位外國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說就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有一天,他拖著比自己身體還高的大提琴,在走廊裏邁著輕快的步伐,心情顯然好極了。一位長者問到:“孩子,你這麽高興,是不是剛拉完大提琴 ? ”

他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這個7歲的孩子懂得一個許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樂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們不得不做的、必須忍受的工作。平時,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來,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隻要孩子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孩子必定會以樂觀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事情。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塔尼可博士提出的“培養孩子樂觀心態”的建議:

1.勿對孩子控製過嚴

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製過嚴又可能壓製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隻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2.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3.教會孩子與人融洽相處

和他人融洽相處者的內心世界較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跟親戚朋友融洽相處。此外,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4.物質生活避免奢華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隻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5.讓孩子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隻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目時,心頭必然會鬱鬱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做遊戲,同樣可樂在其中。

6.擁有適度的自信

擁有自信與快樂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對一個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滿自卑的孩子,家長務必發現其長處發揚光大,並審時度勢地多作表揚和鼓勵。來自家長和親友的正麵肯定無疑有助於孩子克服自卑、樹立自信。

7.創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盡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可以想見,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教子加油站:

當孩子已經有悲觀看待事物的傾向時,家長應如何糾正:

1.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能力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孩子年齡畢竟還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遇到一點困難,又會垂頭喪氣。沾沾自喜一多,容易產生高傲的性格;垂頭喪氣一多,又會養成悲觀的性格。所以,幫助孩子進行自我分析,能糾正孩子悲觀的情緒。

2.讓孩子與樂觀的孩子交往。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研究表明,與什麽樣的朋友交往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態。悲觀主義者的消極態度會像疾病一樣傳染。樂觀的情緒也會感染人的。因此,選擇與樂觀向上的朋友交往,孩子的生活環境也是積極,樂觀的,他們的心態自然也就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