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胸懷,擁抱他人

明代學者蘇浚在他的《雞鳴偶記》裏曾把朋友分為四類。這四類是:“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征逐,昵友也;利而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這個交友的標準雖然是根據當時社會情況提出來的,但對我們現在擇友仍然不無裨益。生活裏,那種見利就上、就爭,見朋友遇到困難或不幸就忘義、就傾軋的“賊友”,當然是不可交;那種甜言蜜語不絕於耳、吃喝玩樂不絕於行的“昵友”,固然可以帶來一時歡快,卻難以做到貧賤相扶、患難與共,也沒有必要去交。值得我們傾注熱情,以心相交的是能夠“緩急可共,死生可托”的“密友”,是能夠“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的“畏友"。在今天社會主義的時代,國家為青年健康成長提供了優越的社會條件,需要朋友為自己共患難、托生死的事畢竟鮮少;而那種可以在道義、學業上互相砥礪,在缺點、錯誤上互相規勸的“畏友”,對於青年的成長卻是絕對必要的。在青年成長的道路上有這樣的“畏友”,不僅可以保證友誼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幫助青年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獲得蓬勃向上的力量,贏得事業的成功。古往今來,都有許多這樣的事例。

唐代詩人張籍,可以說就是韓愈的畏友。韓愈才華橫溢、才名四播,卻不能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且生活上不檢點,喜歡賭博。張籍為此一再給韓愈寫信,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和忠告,終於促使韓愈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韓愈在寫給張籍的信中說:“當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

北宋時的蘇軾和黃庭堅也是一對好友,兩人以詩文聞名於當世,也常坐在一起討論書法。有一次,蘇軾說:"魯直,你近來寫的字雖愈來愈清勁,不過有的地方卻顯得太硬瘦了,幾乎像樹梢掛蛇啊。”說罷笑了起來。黃庭堅回答說:“師兄批評一矢中的,令人心折。不過,師兄寫的字……”蘇軾見黃庭堅猶豫,趕快說:“你幹嗎吞吞吐吐,怕我吃不消嗎?"黃庭堅於是大膽言道:“師兄的字,鐵畫銀鉤,遒勁有力。然而有時寫得有些褊淺,就像是石頭壓的蛤蟆。”話音剛落,兩人笑得前俯後仰。正是這種互相磨礪的批評精神,才使得他們的友誼之樹枝青葉茂。

朋友間由於各人的性格、習慣、特點不一樣,誰都難免會有自己的弱點、短處和過失,如果看著朋友的不足和過失不指正、不勸阻,那怎麽能夠體現真正的友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