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心頭的無窮貪念

心裏有了太多的欲望,就會徒生煩惱。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滿足,埋怨自己沒有生在富貴之家,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

有個可憐的人死後進入天堂,上帝召見了他。這個人對著上帝哭訴了自己在人間的種種苦難,仁慈憐憫的上帝決定在這個人下一次投胎時,讓他過上美好的生活。於是上帝問他:“告訴我你下次投胎的願望,我將盡量滿足你。”

他回答:"我希望我很有錢,很有才華,長得英俊瀟灑,能獲得最高的學位,當上高官成為有名望的人,別墅香車不能少,當然還要有一個美麗賢惠的嬌妻和一對聰明伶俐的兒女……"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上帝打斷了。上帝正色地說:“老兄,世界上如果有這麽美好的事情,我還不如把我的位子讓給你,由你安排我投胎去那裏算了!”

——瞧,看來上帝過的也不是那麽如意的生活,他更無法給人一個事事如意的人生。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俄羅斯人對於自己的財產從不滿足,而對於自己的智慧卻相當自信。”從這裏就說明了知足有其自身的雙重性。人們對於物欲的追求總會優越於精神的追求。一個人在精神上的知足後往往不能在物質上得以滿足,

這與人類的第一需要必須是溫飽有關。

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可能把知足一直停留在某一個水平線上,也不可能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一夜暴富的大款們,對於知識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但知足的農民從不妄想自己當總統,安分守己的鄉村教師會把按時領取薪水當作一種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感到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搏擊、進取、奮鬥;知足貴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貴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能夠發芽。

在知足與不知足兩者之間,人應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使我們心態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同時還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擔。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且坦然,在這樣的境遇之下,我們還會有什麽不切合實際的欲望與要求呢?

學會知足,我們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去麵對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也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得以升華;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麵前神凝氣靜,能夠做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就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多一些光亮,不再為過去的得失而感到後悔,也不再會為現在的失意而煩惱。從而擺脫虛榮,寵辱不驚,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樹心樸,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種極高的境界。知足的人總能夠做到微笑地麵對眼前的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蹚不過去的河,沒有跨不過去的坎,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的人,是快樂輕鬆的人。

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下天下紛繁的事,在知足者的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心理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平衡了。

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如此才能夠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知足常樂,說的就是如此。

知足最可貴的地方是能夠戰勝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唯有知足者才能夠正視現實、善於拚搏、善於總結教訓、善於學習他人、謙虛謹慎、不卑不亢,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人生中的真正價值,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常駐。

知足常樂。但願每個人都能夠戰勝自我,少一些固執,多一些靈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讓生活充滿溫馨的陽光。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終日為了貪欲而處心積慮,不僅喪失了做人的樂趣,還會喪失別人對你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