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當我們熟悉一種狀態時,往往就想安於現狀,不願意再多吃點苦,不甘心再多受點折磨。不可否認,這種活法會讓人過得比較輕鬆,可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淪為平庸,終其一生都不可能看到那個閃耀奪目的自己。

有一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

可以,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河水卻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頹喪地自言自語道:“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

這時候,沙漠低沉的聲音響了起來:“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麽河流也可以。”

小河流很不服氣地說:"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卻不行。"

“因為你一直維持原來的狀態,所以你永遠無法跨越這個沙漠。你必須讓微風帶著你飛過這個沙漠,到達你的目的地。隻要你願意,你可以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沙漠繼續說道。

小河流驚恐地說:“放棄我現在的樣子,蒸發到微風中?不!不!那不是等於自我毀滅嗎?"

“微風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把這些水汽釋放出來,於是就變成了雨水,這些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耐心地回答。

"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小河流問。

“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還是看不見的水蒸氣,你的本質不會改變。你之所以堅信自己是一條河流,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本質。”

此時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匯成今日的河流。於是,小河流化成水蒸氣,投入到微風的懷抱之中,奔向它生命中的歸宿。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隻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而所謂的“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裏,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而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焦慮、恐慌、別扭、不舒服、不習慣。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主管,在一次培訓課上,用一幅圖詮釋了一個人生寓意。他首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圖:在一個圓圈中間站著一個人。接著,他在圓圈的裏麵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輛汽車、一些朋友。

主管說:“這是你的舒服區。這個圓圈裏麵的東西對你至關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還有你的工作。在這個圓圈裏頭,人們會覺得自在、安全,遠離危險或爭端。現在,誰能告訴我,當你跨出這個圈子後,會發生什麽?"

教室裏頓時鴉雀無聲,一位積極的學員打破沉默:“會害怕。”

另一位說:"會出錯。"

還有一位說:“會吃苦。”

這時,主管微笑著說:"當你犯錯誤了,其結果是什麽呢?"

最初回答問題的那名學員大聲答道:“我會從中學到東西。”

主管說:“正是,你會從錯誤中學到東西。當你離開舒服區以後,你學到了你以前不知道的東西,你增加了自己的見識,所以你進步了。”

主管再次轉向黑板,在原來那個圈子之外畫了個更大的圓圈,還加上些新的東西,如更多的朋友、一座更大的房子,等等。

“如果你老是在自己的舒服區裏頭打轉,你就永遠無法擴大你的視野,永遠無法學到新的東西。隻有當你跨出舒服區以後,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圓圈變大,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優秀的人。”主管說道。

是的,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就好比一個圓圈,在這個圓圈裏,我們有著屬於自己的固定的舒適區。如果我們害怕出錯、吃苦、遭罪,不願意走出這個舒適區,那我們就會變成井底之蛙;反之,如果我們能夠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那便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讓自己迅速成長起來。

美國著名的大提琴家麥特·海默維茨15歲時,與以色列愛樂樂團演出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立即造成轟動,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注意。在他16歲時,就獲得了艾弗裏費瑟職業金獎。著名的德國唱片公司還跟他簽了獨家發行其唱片的合約。之後,他更多次獲得唱片大獎、金音叉獎等著名大獎。

然而就在海默維茨聲名大噪的時候,這位大提琴神童卻突然消失了四年,幾乎讓人們把他的名字給淡忘了。

原來他去哈佛大學進修了。他做了一篇以貝多芬《第二大提琴奏鳴102號》為課題的畢業論文,並贏得了哈佛大學的最佳論文獎。

法國著名的文學家蒙田說:“誰害怕受苦,誰就已經因為害怕而在受苦了。”沒錯,年輕就是要吃苦,偉大都是磨出來的,而吃苦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尋求舒適區外的“最優發展區”,以適度的緊張和焦慮獲得最佳表現,就像海默維茨一樣,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最後成就一個卓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