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梯辦事巧成功

有人說,善用人脈的人,就像練就了武林上乘的"吸星大法",能夠將他人的功力化為已用。對於這樣的人,沒有趟不過的河、跨不過的坎。就是平時有些事需要請人幫襯,他們也都很注意禮貌用語,既講究分寸,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又維護了對方的麵子,照顧人家的意願,讓對方在不經意中向你敞開心扉。

下麵通過一些實例,教你一些具體用法。

1.間接請求

通過間接的表達方式(例如,使用能願動詞、疑問句等),以商量的口氣把有關請求提出來,講得比較婉轉一些,令人比較容易接受。

“你能否盡快替我把這事辦一下?”(比較:趕快給我把這事辦一下!)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間接的表達方式要比直接的表達方式禮貌得多,因而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幫助或認可。

2.借機請求

借助插入語、附加問句、程序副詞、狀語從句及有關的句型等,來減輕話語的壓力,避免唐突,充分維護對方的麵子。

“不知你可不可以把這封信帶給他?”(比較:把這封信帶給他!)

我們可以發現,語言中有很多緩衝詞語,隻要使用得當,就會大大緩和說話的語氣。

3.激將請求

通過流露不太相信能成功的想法,把請求、建議表達出來,給對方和自己留下充分考慮的餘地。

"這事你可能不太願意去,不過我還是想麻煩你去一趟"。

你請別人幫忙或者向別人提小建議時,如果在話語中表示人家如果不具備有關條件或意願時,就不應強人所難,自己也顯得很有分寸。

4.縮小請求

盡量把自己的要求說得很小,以便對方順利接受,滿足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你幫我解決到這一步已使我感激不盡了,其餘的我將自己想辦法解決。"

我們確實經常發現,人們在提出某些請求時,往往會把大事說小,這並不是有意掩蓋辦事的難度,而是從內心想適當減輕給別人帶來的心理壓力,這樣既提出了請求,使自己便於啟齒,同時也表示了自己並沒有將難辦的壓力都推到對方身上。

5.謙恭請求

通過抬高對方、貶低自己的方法,把有關請求表達出來,顯得彬彬有禮、十分恭敬。

"您老德高望重,就不要推辭了,弟子們都在恭候呢!"

請求別人幫助,最傳統有效的做法是盡量表示虔敬,使人感到備受尊重,樂於從命。

6.自責請求

首先講明自己知道不該提出某個請求,然後說明為實情所追不得不講出來,令人感到實出無奈。

"真不該在這個時候打攪您,但是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麻煩您了。"

人際交往中,要知道在有的時候、有些場合打擾別人是不適合的、不禮貌的,但這時又不得不麻煩人家,這就應該表示知道不妥,求得人家諒解,以免顯得冒失。

7.體諒請求

首先說明自己了解並體諒對方的心情,再把自己的要求或想法表達出來。

"我知道這台打印機你們也在用,不過我們的那台壞了,打印任務又緊,實在沒辦法,隻好向你們借用兩天,用完立即歸還。"

求人的重要原則是充分體諒別人,這不僅要在行動中體現出來,而且要在言語中表現出來。

8.遲疑請求

首先講明自己本不願打擾對方,然後再把有關要求等講出來,以緩和講話語氣。"這件事我實在不想多提,但形勢所迫,不得不求助於您了。"

在求助中,如果在話語中表示自己本不願意說,這樣就會顯得自己比較有涵養。

9.述因請求

在提出請求時把具體原因講出來,使對方感到很有道理,應給予幫助。

"隔行如隔山,我一點兒也不知道人家那邊的規矩。你是內行,就請你替我出出主意吧!"

在提出請求時,如果把有關理由講清楚,就會顯得合乎情理,令人欣然接受。

10.乞諒請求

首先表示請求對方諒解,然後再把自己的願望或請求等表達出來,以免過於唐突。“恕我冒昧,這次又來麻煩你了。”

請求別人原諒,這是通過禮貌用語進行交際的最有效方法,人們常常使用這種方式來進行交流,顯得比較友好、和諧。

另外,激將法也是借梯辦事的一種好方法。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巧言激將,一定要根據不同的交談對象,采用不同的激將方法,才能收到滿意效果。

例如,某廠改革用人製度,決定對中層幹部張榜招賢。榜貼出後,大家都看著能力技術都比較出色的技術員小譚。然而,由於某種原因,小譚正在猶豫。一位老工人找到小譚,直言相激:"小譚,你不是大學的高材生嗎?大家都巴望著你有點作為呢!沒想到,你連個車間主任的位子都不敢接,你真是個窩囊廢!"

"我是窩囊廢?"語音未落,小譚就跳了起來,說:“我非幹出個樣兒不可!”他當場揭榜競聘車間主任。

三國時,諸葛亮為了抗曹來到江東,他知道孫權是不甘居人之下的人,於是,大談曹軍兵多勢大,說:"曹軍騎兵、步兵、水兵加在一起有100多萬呐!"

孫權大吃一驚,追問:"這裏有詐嗎?"

諸葛亮一筆一筆算,最後,算出曹軍有150多萬。他說:"我隻講100萬兵將,是怕嚇倒了江東的人呀!"這句話的刺激性可謂不小,使孫權急忙問道:"那我是戰,還是不戰?"

諸葛亮見火候已到,說:"如果東吳人力、物力能與曹操抗衡,那就戰;如果您認為敵不過,那就降。”

孫權不服,反問:"像您這樣說,那劉豫州為什麽不降呢?"

此話正中諸葛亮下懷,他進一步使用激將法說:"田橫不過是齊國一個壯士罷了,尚且能堅守氣節,何況我們劉豫州是皇室後人,蓋世英才,怎麽能甘心投降,任人擺布呢?"

孫權的火立刻被激了起來,決心與曹軍決一死戰。

總之,使用激將法的好處很多,它隻是運用了自己的一點口舌,既達到了辦事目的,又不使自己損失什麽,我們何不多學一點呢?

投桃報李做人情

"他"送給我桃,"我"以李子回贈,這就是人情來往,表現了人與人之間一種感恩和回報,體現了你與我之間蘊涵的人文關懷和人道和諧。言間賦予的意義並不僅在"桃"或"李",也在於"投"和"報",贈予物本身固然有一定的意義,贈予物形外的價值更是不可比擬。所以這世上才有"人情難還"之說。

人情不僅要做,而且要多做、要先做,這樣才能獲得好人脈。隻有先學會給予,才能收獲回報,這是古人"投桃報李"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也就是說,投桃報李先要投,你如果連一個桃子也不願給他人,卻企望別人給你一筐李子,世上又怎麽能老有這樣的好事呢?

在英國的蘇格蘭,有一位貧苦農夫叫弗萊明,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一次他在田裏耕作時,忽然聽到附近的泥沼地帶有人發出呼救的哭泣聲,他當即放下手中的農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邊,發現有一個男孩掉進了糞池裏,他急忙將這個男孩救起來,使他脫離了生命危險。

兩天以後,一位高雅的紳士駕著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了弗萊明所住的農舍,彬彬有禮地自我介紹說,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親,特此前來道謝。這位紳士表示要以優厚的財禮予以報答,農夫卻堅持不接受,他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正在互相推讓之際,一個英俊少年突然從外麵走進屋來,紳士瞥了一眼便問道:"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高興地點點頭說:"正是。"紳士接著說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讓我為你的兒子盡點力,讓我們訂個協議吧,請允許我把你的兒子帶走,我要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也像他父親一樣善良,那麽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感到驕傲的人。"鑒於紳士的誠心誠意,農夫隻好答應了他的提議。

紳士非常講信譽,重承諾,不但把農夫的孩子送到學校讀書,而且還供他到聖瑪利醫學院上學,直至畢業。

這個農夫的孩子不是別人,他就是後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教授。他於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黴素,後來又經過英國病理學家弗洛裏和德國生物學家錢恩的進一步研究完善,於1941年開始用於臨床,並於1943年逐漸加以推廣。青黴素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和雷達相並列的第三個重大發明。而上麵提到的那個紳士便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那個被農夫救起的兒子後來成了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二戰時期的首相丘吉爾爵士。

這個農夫救了一個小孩子,對紳士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人情”,但誰也沒有料到,農夫所做的這個"人情"對後世會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自己的兒子也因這個"人情"而獲得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日後竟然會成為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和青黴素的發明者。丘吉爾首相在二戰中的卓著功勳無須贅述,弗萊明教授發明的青黴素也不知拯救了多少過去根本無法拯救的生命,真是為全人類造福不淺。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位行善積德的農夫弗萊明所投的桃子就是一份世上最珍貴的"人情"——助人為樂之心,他所得的報酬也不是一筐李子所能替代的,而是最高和最優厚的"人情",也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人情"。

在現代商務中,人們都希望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就不願意付出,這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表現得非常突出。

曾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被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以便能選擇他日後的歸宿,他先來到了地獄。第一眼望去,他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上,桌子上佳肴無數,然而,接著他發現,這裏的每一個人都骨瘦如柴,無精打采,原因是每人的手臂上都固定了一米長的刀叉,使他們無法吃食。

於是他又去了天堂,同樣的食物,同樣的刀叉,可這裏的人歡歌笑語,因為他們在互相喂食。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現代社會主要建立在交換關係上,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你幫人辦事,他欠你一份人情,日後你求他,他才會反過來幫你。求人與被求,是一筆人情債,盡管無法精確的計算,但也要心中有數。

要想辦成事,必須事換事,能夠領悟和運用這一點的人,必會成為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的社交辦事高手。

人際交往免不了人情來往,人脈關係少不了人情來往。在你來我去的“人情”來往中,我們要記住:投桃報李先要投,而且是不求回報地投。不求回報的施舍往往能得到最優惠的回報,社會的規律不會忽略任何一個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