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盲從的怪圈

在做事的時候,由於分工和能力的不同,既要有像老板那樣的人運籌帷幄,掌管大局,又要有像員工那樣的人身體力行,動手去幹。但是不管幹什麽,都要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的立場,不能夠一點主見和原則也沒有,更不能盲從。

盲從,說白了,其根源就是缺乏自信。

有這樣一個故事,街上有個人仰頭朝天,一些好奇的過路人以為他在看什麽東西,也紛紛學他仰頭朝天,接下來,越來越多的過路人聚攏過來,學先前的人仰頭朝天。這些人傻站了半天才得知,第一個人仰頭是因為流了鼻血。

《莊子·秋水》記載,一個燕國人看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優美,便跑到邯鄲去學趙國人走路,結果,他非但沒有學會,還忘了自己最初的步法。盲從使這個燕國人最終迷失了自我,爬回了燕國。其狼狽之狀貽笑千古。

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一個隊伍行走。最前麵的一隻負責方向,後麵的隻管跟從。

生物學家法布爾曾利用列隊毛毛蟲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可以是隊伍的頭或尾。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麵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複始。

幾天後,毛毛蟲們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

毛毛蟲的失誤在於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的怪圈。這時,如果有一個毛毛蟲破除尾隨的習慣向其他方向爬行覓食,就可避免慘劇的發生。

數學家歐拉為探求12次方程的計算方法,夜以繼日地工作,結果算瞎了雙眼。數學家高斯則隻用了一個小時就找到了這種計算方法。大家驚歎不已,高斯告訴他們說:"一切都不用奇怪,要是我不改變計算方法,我的眼睛也會瞎的。"

大智慧者,善於學習和吸納別人的長處,棄糟取精,博采眾長,最終成就自己。而盲從於人者,隻知人雲亦雲,照葫畫瓢,踏前人足跡行路而不敢差分毫。盲從隻能有兩種結果,一是拾到別人一點牙惠,或可享受別人成功的餘蔭,而後一種是扼殺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讓自己失去分辨是非、判決對錯的能力,然後愚蠢地重蹈別人失敗的覆轍,重演別人失敗的悲劇。

做事的時候沒有自己的想法,隻聽命於他人,別人怎麽說自己就怎麽做,如果別人說得對還好,假若別人說得不對,而自己又不動腦筋,走彎路、浪費時間不說,有時難免要犯錯誤。

有個小老板想挖魚池養魚,有人建議坑底要鋪上一層磚,這樣既幹淨又會節省水;又有人建議說,不能鋪磚,鋪了磚魚就接觸不到泥土,對魚的生長不利;還有人說……於是,這位小老板開始犯難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知該聽誰的好。其結果是,事情就此耽擱了下來,他最終放棄了計劃。

當然,上麵隻是個簡單形象的說明,工作中有許多事情要複雜得多,而且有些事情沒有猶豫的時間,這就更需要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方法。

既然別人的意見也不一定正確,為什麽不試試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呢?

決定我們是否能克服重重困難在於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我們不應當丟掉自己身上最好的東西,去盲目地跟隨別人,把自己變成別人的影子。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經說過:"要想成為真正的‘人',首先必須是個不盲從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你放棄自己的立場,而用別人的觀點去思考的時候,錯誤便形成了……”也許,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做進一步的解釋:我們可以以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

道格拉斯·瑪拉奇說過:"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上的高鬆,那就當棵山穀裏的小樹吧,但要當棵溪邊最好的小樹。"這就是說,決定你是否能克服危機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做一個最好的你!你不應當丟掉自己的身上最好的東西,去盲目模仿別人,把自己變成別人的影子。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去。"

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裏的居住者說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麽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裏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裏麵的人蜂擁而出,向地獄奔去。

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大亨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說完,他也朝地獄飛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從眾,可以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