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日本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先生曾經說過:"想知道一個人會有什麽成就,可以看他在晚上的時間在做什麽。如果能夠善用七點到十點鍾的人,他的成就將比一般人高出兩倍。"表麵看這句話不太明了,其實他是想告訴你,人得站高一點,眼光放長遠一點,多為未來作打算。

有兩個年輕農民一起挑水去城裏賣,一桶賣1元,一天可以挑20桶。

甲:"我們每天挑水,現在可以挑20桶,但等我們老了還可以一天挑20桶嗎?我們為什麽不現在挖一條水管到城裏,這樣以後就不用這麽累了。"

乙:"可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花去挖水管,我們一天就賺不到20元了。"

所以乙不同意甲的想法,就繼續挑水。而甲開始每天隻挑15桶,利用剩餘的時間挖水管。

五年後,乙繼續挑水,但隻能挑19桶,可是甲挖通了水管,每天隻要開水龍頭就可以賺錢。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故事有什麽感想?

我們一般人都像乙,每天把時間都花在公司,白天上班,晚上加班,為的隻是要賺眼前的20元。為什麽我們不能像甲一樣,挪出一點時間,把時間投資在自己的未來。現在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外移,我們還在等公司決定我們的未來嗎?公司保障我們現在的生活品質,但他會保障我們的未來生活嗎?我們為什麽要把未來交給別人?

人的智商差距都不會太大,為什麽有的人就顯得聰明呢?因為他們見多識廣,接觸的東西較為先進。比如一個偏僻山區長大的孩子,無論智商多高,如果不出去見世麵,又怎麽聰明得起來呢?人的才智是靠見識,是靠學習,是在行動中鍛煉出來的。

我在某中學教書時,學校解決教師飲水問題為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一台飲水機,大家喝水既幹淨又方便,冷熱水隨意。後來我調到另一所學校,發現他們還在雇人燒水,然後提著水壺逐個辦公室送。於是我建議學校每個辦公室裝台飲水機,這樣可以減少人工,多花不了多少錢,老師卻方便多了,結果學校采納了我的建議。教師們都說我聰明,會算賬,其實我哪裏是聰明,隻是比他們見識多一點罷了。

人的認知都是受環境局限的,所以多見世麵,去發達的國家考察、學習,就容易事半功倍地增長才智。

辜振甫年輕時為了增長見識,放棄了身在豪門的優越生活,隱姓埋名去了日本,在日本公司中從最基層幹起,潛心學習日本的管理。學成回國後,將日本公司先進的管理方式引入到家族公司,結果造就了聞名世界的辜氏企業。

在報刊上曾看到有一篇文章介紹大連實德的老總徐明。他開始做外貿,因為精通外貿政策,就鑽政策的空子賺了一筆錢。後來國家政策逐漸完善,漏洞補上了,他就沒法繼續做外貿了,於是就去歐洲各國遊曆。到了德國,他看到德國家庭很多都在用塑鋼玻璃,他就想大陸將來肯定也會用,於是投下了他的全部資金,並貸款1億2000萬引進了12條塑鋼型材的生產線。當時別人都說他太超前了,但現在他卻成了中國的塑鋼大王。

徐明的成功,你能說他比你多長一個腦袋嗎?他隻不過比你多見了世麵。

說起來真的很簡單,別人比你聰明,往往隻是因為它見的世麵比你多;所以你要想聰明,就要多見世麵,可以使你見多識廣,讓你站得高,望得遠。

有一天,一個小孩正在使用他的小望遠鏡,他對父親抱怨說:"這東西不好,不用它我還可以看得更清楚,每樣東西都變得那樣小。”他的父親笑笑,原來那小孩看反了,他從縮小的那一頭看,難怪無法看到放大的東西。父親輕輕地將望遠鏡筒倒過來。於是那位小孩的視野就被擴展了。

如果你過分地看重眼前利益,就像是將望遠鏡拿倒了,你隻會看到縮小的世界;如果你懂得從長遠的目標看問題,你就是在正確地使用望遠鏡,你的視野就會被擴展。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像爬一座山。目標高的、欲望大的,爬一座大山;目標小的、期望值低的,爬一座小山。

這就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古人雲:"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一個人在較高的目標指引下,前進的動力就足,克服困難的勇氣就強,工作起來幹勁就大。如果目標過低,且較容易實現,則動力和

幹勁就小得多。因此,前進的目標不能過高或過低。過高了,欲速則不達,很容易氣餒;目標過低,又起不到激勵作用。所以,在給自己定目標時,應客觀地、曆史地對現狀進行分析,以通過艱苦細致的努力,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為宜。

比如在爬一座山時,要著重考慮兩個方麵的問題:一是爬到山頂需要多長時間,花費多少代價;二是在爬到山頂時,或爬到半路不能再爬時,有足夠的能力爬回來。

大目標,大動力,大發展;小目標,小動力,小發展;無目標,無動力,難發展。隻要有信心,可以化渺小為偉大,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先處理生命中的"大石塊"

某日,一位時間管理學教授為一群大學生講課。上課接近尾聲時,教授拿出一個兩升的廣口瓶放在桌上:"我們最後來做個小試驗。"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把它們一塊塊地放進瓶子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才問:"瓶子滿了嗎?"

所有的學生都回答:"滿了。"

他反問:"真的嗎?"說著他從桌下取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壁使礫石填滿石塊間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

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滿。"一位學生說道。

"很好!"他伸手從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的更多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

"沒滿!"學生們大聲說。教授再拿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然後,教授問學生對這個小試驗的感受。

一個學生發言說:"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麽緊湊,如果你真的再加把勁,你還可以幹更多的事!"說完這個學生解釋了兩層意思:一是要擠時間,正如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肯擠,它總是有的。擠時間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辦更多的事,提高時間利用率;二是科學安排才能更好地擠出時間來:就像往瓶子裏裝石塊,先裝大的,其次裝小的,然後填沙子、添水,科學利用時間,才能擠出更多的時間,辦更多的事。

但教授聽後,卻不完全同意,因為他的感受更深刻,他把裝瓶子與人生選擇聯係起來,告訴我們一個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中,什麽是最重要的、將決定你前途命運的“大石塊”呢?諸如:你的信仰、理想,你的學識、本領……一定要先把那些重要的"大石塊"解決好,然後再一步步去解決人生其他一些問題,切莫被眼前的小沙子遮住視線,或纏住身軀,那樣你的人生"瓶子"將裝不進太多的東西,也將毫無價值。

沒有瓶中原先的石塊,縱使沙子滿瓶,最後也隻是一個平庸的沙罐;沒有瓶中原先的石塊,縱使清水溢出,最後也隻是一個普通的水瓶。但當石塊裝滿空瓶,沙子與清水存在於石塊間隙,這一切都將與眾不同。人生也是如此,關鍵處僅有幾步,而正是這幾個重要的選擇,將我們定格在人生坐標中的某一位置,所以我們應珍視這生命中的大石塊。

首先,我們要學會發現生命中的大石塊。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門時,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楊振寧上中學時的成績並不是很突出,但他發現自己對物理很有感覺,在了解到自己無法成為全才時,他決定鑽研物理,最後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正是有了對於自己恰當的認識與定位,才有了今天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成功者和領袖。我們要做的是發現自己的天賦,讓自己的生命有"石塊"支撐。

其次,我們要學會選擇生命中的大石塊。人們為曾國藩家書中的雋永言辭而深受觸動:"為官則公正無私,舉賢若渴;為將則步步為營,穩中求勝,奇正相佐;為儒則謙和內斂,毫無文人狂傲之氣;為父為兄則嚴子律己,不使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他將自己定格為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一位足智多謀的武將,更是一位謙虛儒雅的文臣,這一切為他贏得了"內聖外王"的稱號,使得他成為那個動**時期清廷的中流砥柱。曾國藩對自己的正確定位,緣於他選擇對了自己生命中的石塊,也許後來沙子與水有所不妥,但他對清朝的貢獻卻是不能忽視的。

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擺放生命中的大石塊。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成功。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傳奇一生就給我們這樣一個例子,剛考入大學,麵對軟件市場潛藏的利潤空間,蓋茨放棄了學業,而與他關係要好的另一同學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繼續修學,後來蓋茨成為世界首富,而那個人則默默無聞,正是蓋茨正確的選擇才有了後來的微軟。認識自身的優勢,把握機遇,將生命中的大石塊擺放在正確的位置,讓合適的道路為你通向合適的山峰,這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