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聽眾不宜的話題

我們先看這樣一個小故事:

戰國時,趙太後剛當政,秦國趁機攻趙。趙向齊求救,可齊定要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入齊為質才出兵。趙太後愛子心切,不肯答應,眾臣曉之以國家安危之理,趙太後執迷不悟,並惱羞成怒地宣布:“誰再敢提讓長安君作人質,我就賞他一臉唾沫!”

在這種僵局的情況下,左師觸龍求見。他先和趙太後嘮家常,問候太後身體和飲食情況,分散注意力;又說我們都是老人了,人同此心,都是要愛護子女、關心子女前途的,那麽我們就來看看怎樣才是真正愛護子女呢?……巧妙地找到了共同語,接著又勸諫:如果真心愛子,就應像對女兒燕後一樣,讓長安君建一番功勳作為日後繼業之憑,立國之本。他抓住要點,運用對比,打動了太後的心,使太後改變了頑固的態度,同意長安君做人質。

觸龍的這段遊說勸諫演說,通過嘮家常問健康,縱談愛子及愛子的方式,引起太後的感情共鳴,實現了演講的情感功效。換句話說,他是拋開了令太後不安或者說不宜的話題,而采用了相宜的話題。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不難悟出,演講也一樣,要##回避聽眾不宜的話題。

究竟什麽是聽眾不宜的話題呢?

首先,誇誇其談的吹牛皮就是不宜的。演講是科學,因為演講必須講求科學態度。具體來說,就是說話要出於真心,既不欺騙聽眾,也不欺騙自己;要出於善心,即立心良好,說的話要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所做的事;要說真話,說實話;要言之有物,道之有理;要宣傳真理,傳播科學。孔子說:"有德者始有言。那些不講科學態度的人,隻會胡說八道吹牛皮的人,積極鼓吹謬論的人,昧著良心說話的人,都是缺“德”者,都不應該有“言”,因為他們的言論對人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當年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到處演講,煽動戰爭,把人們領人了歧途,使人類陷入了戰爭;今天,**頭子李洪誌打著強身健體的旗號到處演講,宣傳邪教,也使許多善良的人們上當受騙,甚至命喪黃泉。這種危害人民、危害社會的演講要堅決禁止。

其次,要回避那些陌生的話題。一個演講者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水平能力,一味追求聽眾喜歡的話題,人們關注的話題,往往會適得其反,導致演講失敗。比如你是一位城市工作者,缺乏農村工作經驗,如果要你講講農村基層工作,這個話題你肯定講不好,你就不能接受。這就是說,演講一定要講自己熟悉的話題,特別是初學演講者,更要如此。

再次,要回避比較敏感或令人不安的話題。對於敏感的話題,你必須要有十分的把握才能無能為力講,否則一旦出錯,後果不堪收拾。比如民族話題,你如果不了解苗族風俗就不要去講苗族,你如果不了解回族的忌諱你就不要去講回族,等等。要講,就要在講之前做一番周到細致的調查研究。再比如,同性戀話題,或**話題,這往往會讓一些聽眾產生不安的情緒,這些話題,李銀河等專家可以講,而你未必能講。

最後,要回避那些太寬泛、不著邊的話題。演講一般都受時空的限製,要使你的演講給力、有效,必須抓住分分秒秒,如果你去講一些與時代沒有必然聯係,或聽起來似有若無的話題,聽眾會有耐心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