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性格不可取

“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但丁就曾如是說。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亂人心智,甚至有時使你辨不清敵與友的麵孔,混淆了是與非的界線,使自己的家庭和事業遭受無端的損害和失敗。

人家本來對你懷有好感,或曾經還是好友,你卻以人家的某一句無意識的話、某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或眼神,便懷疑別人在議論你、說你壞話,從而對他生出偏見或中斷與他的交往,斷絕與他的友誼。生活中,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沒人願意與一個好猜疑的人交往,故喜好猜疑者多為孤獨者。那是處在得不到別人幫助的一種孤獨,一種卑賤的孤獨。它會令多疑者處處行路難,其生命的能量無法施展,智力和才華無法展現,當然事業也就很難有所成就。

那麽,造成多疑性格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是造成多疑性格的一個重要原因。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的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他莫屬了。可是,不久之後,他在山穀裏找到了自己的斧頭,此時再看鄰居的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了。

在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往往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多疑的人往往帶著固有的成見,通過"想象"把生活中發生的無關事件湊合在一起,或者無中生有地製造出某些事件來證實自己的成見,於是就把別人無意的行為表現,誤解為對自己懷有敵意,沒有足夠根據就懷疑別人對自己進行欺騙、傷害、暗算、耍弄陰謀詭計,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以致與人產生隔閡,在人際交往中自築鴻溝,嚴重時還有可能反目成仇。

其次,源於對環境、他人、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係。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越自信,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猜疑心理。

再者,源於對交往挫折的自我防衛。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性格多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在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製了。

在《小公務之死》中,作者契訶夫將一位敏感多疑的小公務員描繪得活靈活現。基層文官切爾維亞科夫,因為在看戲時忍不住打了個噴嚏,而唾沫星子可能濺到了坐在他前麵的文職將軍的身上。事情本來不大,當場道個歉也就過去了,但生性敏感的切爾維亞科夫不僅當場一而再地賠著小心,事後還再三登門向將軍賠禮道歉。

被這個下級文官的反複賠罪搞得不耐煩的文職將軍終於鐵青了麵孔對他大喊一聲:"滾出去!"

切爾維亞科夫聽到“滾出去”這聲嗬斥之後,"肚子裏似乎有個什麽東西掉下去了。他什麽也看不見,什麽也聽不見,退到門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騰騰地走著……他信步走到家裏,沒脫掉製服,往長沙發上一躺,就此……死了。”

這個小公務員的死,固然與沙皇專製時期的政治環境有關,但與該人敏感多疑的性格也有關。這個公務員為一件小事心神不寧、疑神疑鬼,老是擔心別人會怪罪、報複自己。至於嗎?

多疑的性格猶如人生木桶中的一條短板,如果不加以修正,整天疑神疑鬼,將有限的精力都浪費在揣摩別人方麵,必然使自己難以獲得較大的成就。隻有拆除這條木板,換成一條更長的木板——基於理智的信任——才能讓自己盛裝更多的水,獲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