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思維定式思考問題

一個青年來到一片沼澤地前,正猶豫該從何處通過時,他看到了一行腳印,“有腳印,說明有人走過,別人能走的,我當然也能走。”於是,青年毫不遲疑地順著那串腳印走進了沼澤地。

遺憾的是,他再也沒能走出來。

第二個、第三個人來到了這片沼澤地。他們的選擇和前人一樣,結果也是一樣。

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被一行無言的腳印導入沼澤地,走向死亡。這些因循守舊者與其說是死於大自然的沼澤地,還不如說是死於思維的沼澤地。這是人們在為那些不幸的人扼腕長歎之餘,所得出的最震撼人心的警示。

生活中有很多的思維定式和習慣取向束縛著人們的頭腦,左右著人們的心靈,羈絆著人們的步伐。所謂思維定式,是指人們思想的趨勢、程度和方式。構成思維定式的因素主要是認識的固定傾向。如果讓你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而另一張照片上的人醜陋、粗俗。然後問你,這兩個人中有一個是全國通緝犯,要你指出誰是罪犯,你大概不會猶豫吧!先前形成的知識、經驗、習慣,都會使人們形成認識的固定傾向,從而影響後來的分析、判斷,形成思維定式——思維總是擺脫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縛。所以,換個角度看問題至關重要的。

思維定式跟任何事物一樣都具有兩麵性。一方麵,它可以使人們在解決問題時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減少摸索的過程,讓行動越來越自動化;另一方麵,它具有難以避免的刻板性,易使人們過多地依賴經驗,從而產生惰性。認為別人這樣,我也可以這樣,有人幹的就是對的,大家做的就是好的,稍有不慎,往往導致人們在解決問題時陷入困境。那些人就是先在思維上慣性地受製於腳印,後受困於沼澤地,最終一去不複返。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為解答這類問題而絞盡腦汁。他們受困於認識的固定傾向,而不能識破題目布下的圈套。由認識的固定傾向所產生的消極的思維定式,是禁錮人的思維的枷鎖。

一個人一旦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去思考問題,而不願意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習慣地順著定勢去思考問題的人,習慣於舊觀念的人,在生活中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出難題,因為他們跳不出思維的束縛,從而也就遠離了成功。

一個富人見一個窮人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助他致富。於是,家人便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到春天的時候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獲了,不會再整日與貧窮為伴了。

剛開始的幾天,窮人滿懷希望地努力著,但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以前還要難過。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等小羊長大了再拿去賣,不就可以賺很多錢了嗎?

窮人如願以償地實現了他的買羊計劃。隻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變得艱難了。沒辦法,窮人又吃了一隻羊。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還不如把羊賣了,買幾隻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有了雞蛋就可以賺到錢了,日子也會好過起來。窮人又按計劃行事了,但他的生活卻還是沒有任何改變。日子又艱難了,他沒忍住又開始殺雞。當殺到隻剩下一隻雞的時候,窮人徹底崩潰了。他想致富是沒有任何希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地送來種子,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了,這個窮人還是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

看到這種情況,富人轉身走了,窮人還是和以前一樣窮。如這位窮人一樣,很多人都曾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他們卻沒有改變舊觀念。因為他們早已經習慣了這種觀念。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式,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式,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

曾有一位探險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糧耗盡,精疲力竭,雖與外界取得了聯係,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尋人又談何容易?警方雖出動了數架直升機,但仍是難尋探險家的蹤影。

在如此彈盡糧絕卻又無外援的情況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而此時探險家打破常規,割肉放血。這雖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鮮血染紅一片,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格外顯眼,最終,他獲救了。在似乎絕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規解放思想,終於尋找到了希望,創造出了新的生機。

思維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路徑。當然,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思維定式,隻不過思維方法不同而已。固定的思維方式容易產生偏見,這種偏見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它容易把人的思維引入歧途,也會給生活與事業帶來消極影響。固定的思維方式多源於人格的缺陷、思維的僵化。

要改變思維定式,需要我們改變觀念。要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改變自己的行動。隻要運用頭腦,積極思考,你就能夠在社會中發現機會,創造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實現人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