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戰勝自卑心理

除了因為害羞、膽怯不敢說話以外,還有一些人是因為自卑而不敢說話。

所謂自卑,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嚴重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無法勝任自身角色的一種異常心理。生活中,常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習慣於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覺得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導致消極的自我評價,形成自卑心理;還有一些生性敏感的人總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所以辦事畏縮、回避交往、害怕交往、同樣也形成自卑心理;更有一些人因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遭受過挫折,以致自卑,在眾人麵前不敢說話。總之,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主觀上說,自卑心理是由於後天長期對自我的不當評價而逐漸形成的。從客觀上說,自卑心理是因為個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者長期遭受失敗體驗而造成的。

一個人說話的時候自卑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在別人說話優勢麵前的自卑。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口齒伶俐,說起話來抑揚頓挫、生動形象……在這些強勢的說話者麵前,那些內心有自卑感的人往往會覺得很有壓力。他們可能會想:我說話不流利,聲音也不好聽,如果我發言了,一定會被大家笑話的,還是不說為好,免得丟人現眼。這樣,他在心理上被別人的說話優勢“嚇”倒了,因此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

第二,在別人獨到見解麵前自卑。比如,在學校課堂上,那些口齒伶俐、有個人獨到見解的學生總是備受老師的青睞和同學的羨慕。讓他們發言,對整個課堂來說無疑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正因為如此,老師們總是喜歡請這些“優生”發言,冷落了那些原本就不善言辭的孩子。而那些“不愛”說話的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他們總覺得別人說得那麽好,自己比不上人家,還是保持沉默的好。久而久之,他們失去了“發言權”,變得愈加自卑、不愛說話了。

第三,在別人的心理優勢麵前自卑。說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簡單地用嘴表達,更有個人的思維、心理活動參與其中。說話能力、思維狀況是穩定因素,心理活動則是變化因素。因此,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常常影響到他的說話水平。麵對不同的說話對象和說話關係,心理常會出現微妙變化。比如,小黃在平時和自己的同事說話聊天總是妙語連珠、氣暢語酣。但一有領導參與其間,他就覺得對方說話水平就是高自己一籌。所以自己還沒開口說話,在心裏已經泄了氣。

第四,因以往的說話失敗的經曆而自卑。有的人可能有過一些說話失敗的經曆,以致留下心理陰影。比如,在單位發言的時候,因為結結巴巴、漏洞百出,遭到了同事們的恥笑……那以後,每每自己準備表達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想到了失敗經曆,於是,索性不說了。

總之,每一個說話自卑、不敢當眾發言的人,都有過一些特殊的經曆。要想糾正自卑的心理,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多看到自己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隻要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就能變得越來越自信,從而敢於大聲說話和大膽積極地展示自己。

小鈺是個自卑的孩子,在同學麵前說話時,她的聲音小得像蚊子叫。有一天,老師不耐煩了,就嗬斥小鈺:“你就不能大點聲說話嗎?你想想蚊子的叫聲我們聽起來能喜歡嗎?”一時間,班上的小朋友哄堂大笑起來,還有一些孩子惡作劇地衝著小鈺喊:“蚊子,蚊子,說話嗡嗡嗡的蚊子!”小鈺可憐兮兮地站在講台前,著急地哭了起來。後來,小鈺索性不說話了,有什麽問題就隻是點頭或搖頭,這讓爸爸媽媽很是著急。最後,小鈺的爸爸媽媽不得不帶著小鈺去請教心理醫生。麵對這種情況,心理醫生告訴小鈺的爸爸媽媽,多讚美孩子,告訴孩子她的優點,這樣,孩子就能慢慢地找回自信。在心理醫生與爸爸媽媽的努力下,果不其然,小鈺慢慢地恢複了自信,變得開朗活潑起來了,說話的聲音也變大了。

第二,看清楚別人和自己的優勢。一個人說話的時候自卑,從本質上說是對別人評估過高引起的。過高地評價了對方,從而看輕了自己,產生距離意識和崇拜意念,此時既卑且怯。如果能夠加強對別人的認識,把對方看做是一個平常人或自己身邊的好朋友,這樣就會減少自卑感了。 第三,每次說話打退堂鼓的時候,都要鼓勵自己再堅持三秒鍾。在別人出色的表現麵前打退堂鼓草草收場,不僅讓自己尷尬,還會給以後的說話帶來惡性循環。這個時候,隻要堅持下去,哪怕說得不好,自卑心理都會得到有效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