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皆寂寞

曆史上的不少偉人其實都是孤獨的。

盧梭在孤獨中完成了自己的懺悔與救贖,然後他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高台。他寫下了《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其實他本就是孤獨的,有幾個人能懂他的內心呢?

一代哲學大師康德,他的閃光思想出於對頭頂燦爛星空和心中神聖的道德法則的敬畏,在冥思苦想中度過他孤獨的一生。

優秀的人不羨慕繁華,他們並不排斥孤獨。這種孤獨不是離群索居,而是一種能夠使自己安靜、升華的東西,使我們在紛擾的世間做到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用簡單麵對複雜,在喧囂的城市裏中保持一份恬靜安然,甚至在不公平麵前和突如其來的厄運中能夠自我調節,不怕人生的轉彎,縱使身處低穀也不放棄飛翔。

人是社會的人,誰也不能脫離社會獨自存在。人會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社會意識和群體意識。但是這種群體意識並非就否認孤獨。

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而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的觀念和品味,以及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追求。這些不同的心靈壁壘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被真正打破。君子和而不同,你需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獨特性。

著名雕塑《思想者》的作者羅丹也是孤獨的。正是在孤獨痛苦的思想中,讓作品顯示了充滿內涵的美。

一位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處境艱難的音樂家,寫信給愛因斯坦,向他表達自己對生活感到悲觀絕望。愛因斯坦在給他的回信中說:"千萬記住,所有那些性情高尚的人都是孤獨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享受自身環境中那種一塵不染的純潔。”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寂寞孤單中她酸楚過、絕望過,但是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使她最終戰勝了自己。她在自傳中寫道:"寂寞孤獨感浸透我的靈魂,但堅定的信念使我獲得了快樂。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交響樂,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微笑。”

蘇東坡是孤獨的,他一再地被貶職,人生抱負難以實現,心裏不是不淒涼的,他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滲透著怎樣深刻的悲哀。

陶淵明是孤獨的,他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潔,以及安於田園生活的恬淡的背後,是做不到官場爾虞我詐虛假逢迎、無法實現為官濟世的理想的蒼涼與無奈,唯有與**做伴、“壺中日月長”了。

有時候我們也會羨慕那些八麵玲瓏的人,他們總是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好像永遠有聊不完的話題。相當一部分人也試圖做那樣玲瓏的人,因而不斷地努力去迎合別人。但是,如果你還是個有追求的人,你就會日益感到,沒有追隨自己的內心,你無法真正快樂。而當你沉浸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裏,你根本不會感到寂寞孤獨,你會因為充實感與小小的成就感,而對生命和世界有更多美好的感悟,也會距離你的夢想更近一些。

孤獨並非全是悲苦。看看偉大人物的生命曆程,他們當時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孤獨是一種苦,反而沉浸其中、甘之若飴。因為他們在這孤獨中有了對生活最深刻的領悟,獲得了最閃光的靈感,成就了他們無與倫比的輝煌人生。這種孤獨給他們的人格賦予了一種美,一種厚度,一種力量,這種美和力量或悲壯,或深邃。那時候,他們享受這孤獨,甚至不願意別人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