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取的價值

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越會深刻地感到不滿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的奧妙是無窮的。”著名足球運動員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記者問他:“你的哪一個進球踢得最好?”他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上大紅大紫,成為世界球王,並在各場比賽中共踢進1000個球以後,記者又問他同樣的問題時,他仍然回答:"下一個!"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大都會像貝利一樣有著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進取,在這方麵無數成功者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畫家畢加索去世的時候是91歲。在90歲高齡時,他還拿起畫筆開始畫一幅新畫,一幅嶄新風格的畫,他對世界上的事物總好像是第一次看到一樣。一般來說,年輕人總是在探索新鮮事物,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他們熱心於試驗,歡迎新鮮事物,他們不安於現狀,朝氣蓬勃,從不滿足。但老年人總是怕變化,他們知道自己什麽最拿手,寧願對過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製,也不願去冒失敗的風險。畢加索90歲時,卻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不安於現狀,尋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現手法來運用他的藝術材料。

大多數畫家在創造了一種適合於自己的繪畫風格後就不再改變了,特別是當他們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欣賞時更是這樣。隨著藝術家年歲的增長,他們的繪畫風格雖然也在變,可是變化一般不會很大了。而像畢加索這樣有著一種特殊藝術風格的畫家,總在千方百計地尋找完美的藝術手法以表達自己不平靜的心靈,可見其有著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

畢加索作畫不僅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畢加索的畫,有些色彩豐富、柔和、非常美麗;有些用黑色勾畫出鮮明的輪廓,顯得難看、凶狠、古怪,但是這些畫卻能啟發我們的想象力,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麵對這些畫我們不禁要問,畢加索究竟想到了什麽才使他畫出這樣的畫來?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在這些畫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

畢加索一生創作了成千上萬種風格不同的畫,有時他畫事物的本來麵貌,有時他似乎把所畫的事物掰成一塊一塊的。他不僅能把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且還把人們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現出來。他一生始終抱著對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人們年輕時一樣。

假如你喜歡欣賞繪畫,不妨找些畢加索的畫冊,看看從他的畫中你能悟出些什麽。

19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作家果戈理寫作以勤奮著稱,他堅持每天寫作。他說:"一個作家,應該像畫家一樣,經常隨身帶著筆和紙。一位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張畫稿,那是很不好的。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不好……必須每天寫作。如果一天沒有寫怎麽辦呢?沒關係,拿起筆來,寫上‘今天不知為什麽我沒寫',把這句話一遍一遍地寫下去,等你寫得厭煩了,你就要寫作了。”

正是有了這種一天也不肯虛度的不斷進取的精神,果戈理才完成了一部部傳世之作,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學家。

1673年2月的一天,五十多歲的法國著名喜劇作家莫裏哀患了嚴重的肺病,又受了風寒,身體十分虛弱,但他還是不顧親人和朋友的勸阻,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身體上的巨大病痛,毅然參加了自己的新作《無病呻吟》的演出,並出演男主角。莫裏哀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由於咳嗽,震破了喉管,他的生命結束在了舞台上。

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道爾頓從十七八歲開始科研生涯,從此終生不離開試驗室。他對氣象、物理和化學三門學科都作出了很大貢獻。1844年,他在試驗室裏去世前的幾個小時,還像往常一樣記錄下了當天的氣象數據。

三百多年前發明顯微鏡的荷蘭著名生物學家列文虎克,晚年更加拚命地工作,他用自己製造的顯微鏡夜以繼日地觀察動、植物細胞,並詳細記述觀察結果。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後,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微觀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

許多取得傑出成就的人都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們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如果他們淺嚐輒止或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那麽莫裏哀即使寫出了一兩部成功的作品,也不會給世人留下這麽深刻的印象;道爾頓即使在某些學科有所建樹,也不會在氣象、物理和化學三門學科都做出這麽大的貢獻;列文虎克即使發明了顯微鏡,也發現不了使他永垂青史的生物細胞。

對於有誌於成為命運主宰的人來說,奮鬥和進取是沒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