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磨難,就是蛻變

大家都知道“破繭成蝶”的故事。生物學家說,飛蛾在由蛹變繭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要經過一番痛苦地掙紮,身體中的營養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實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一隻毫不起眼的毛毛蟲通過痛苦的掙紮和不懈地努力,可以最終化為美麗的蝴蝶。那麽,我們在經受挫折和磨難時,是否也可以重獲新生,走出困境,完成一次華麗麗的蛻變。

大家都說90後的年輕人沒有吃過苦,從小享受著家庭的溫暖,在一種相對寬容的社會氛圍中長大。可是,一踏進社會,仿佛一切都變了,從此要一個人麵對生活中的一切,求職,生存,再也沒有人能為你的人生保駕護航。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學會自己強大起來,承受得起周圍的一切壓力和困難,也許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一切都豁然開朗了。

楊佳出生於1963年,29歲之前,她一直過得很順利。她15歲就考上鄭州大學英語係,19歲開始教授大學二年級的英語精讀課,23歲從中科院研究生院畢業後留院任教。但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正值人生最璀璨階段的她,卻患上了一種叫作“黃斑變性”的眼疾,原本五彩斑斕的世界在她的眼前,由霧蒙蒙到白花花,直到完全黑暗。然而,愛學習的楊佳並沒有放棄,她用超乎常人的毅力開始學習盲文。

患病後,她隨身攜帶一個袖珍型的小錄音機,比如記個電話號碼,就用錄音機錄下來。失明之後,她依然能寫出漂亮的板書,她貼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估計字的大小,好配合寫字的右手。為了這幾行板書,她不知在家裏練了多少遍,在房門上、在硬紙板上,讓自己慢慢感覺以往所忽略的身體律動,來協調左右手之間的搭配。語音教室裏,平麵操作台上的各種按鈕也被她貼上了一小塊一小塊的膠布,作為記號。

在中科院外語部教學品質評量表中,博士生們為她打了98分。在畢業班的畢業留言簿上,學生們深情地寫道:"楊老師,我們無法用恰當的言辭來形容您的風采,您的內涵如此豐富,您的授課如此生動,除了獲取知識外,我們還獲得了不少樂趣和做人的道理……"

楊佳說:“我從沒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麽不同,站到講台上我就是個老師,我和其他老師一樣,學生要學東西,我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給他們。”

楊佳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績,先後被評為中科院“十佳”和2000年度的第四屆北京“十大傑出青年”,她說:“每個人的路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生存欲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都應該堅強地走下去。人生雖然會碰到很多困難,甚至可能陷入絕望的境地,但是,最困惑時往往最能領悟人生的真諦。而當你走出某一段經曆後再回頭看,也許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隨之而來了。”

楊佳的命運可謂是經曆了大起大伏,但無論是得意時還是失意時,她都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失明沒有迫使她離開自己熱愛的講台,相反,她還奇跡般地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風華正茂,學業、事業春風得意,卻被宣告從此失去斑斕多彩的世界,如果換作常人,這無疑就是人生的滅頂之災,從此會自怨自艾、絕望沉淪。但楊佳沒有放棄自己,她樂觀坦然,勇敢地麵對厄運,並繼續挑戰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正是因為她超越磨難的勇氣,所以她才能在講台上創造奇跡,成為傑出青年,並贏得人們的敬仰。

當苦難來臨時,不要急著去抱怨,而是靜下心來,坦然接受這一切,然後拿出一股超越磨難的勇氣,終有一天,你也會像蝴蝶一樣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