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引路人而不是代辦者

世界上最長的路是人生之路,是成長之路。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中,父母有著什麽樣的使命,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呢?

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代辦者,陪孩子走一程,而不是替孩子走一程。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很多父母卻忘記了自己“陪”孩子走的使命,反而喧賓奪主,把"陪"變成了"替",事事替孩子包幹到底。孩子上小學時,替孩子收拾書包,背書包;孩子坐車時,替孩子“搶”座位;孩子要上興趣班時,替孩子選興趣;孩子上大學時,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鋪……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長包辦一切,孩子卻沒有事情可做,家長情緒飽滿,可孩子早就沒了興趣,成了一個萬事不愁的旁觀者,成長的主角反倒成了配角。那麽,這些孩子對於角色的替換又有什麽意見呢?

1.無所謂

黃寧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個子長得也高,儼然像個小大人,但是他做作業卻從不認真、不細心。黃寧完成作業的最後情景經常是這樣的:匆匆忙忙地、飛快地將作業寫完,不管對錯,將鉛筆往桌上一扔,就急急忙忙跑向電視機前或者是奔向門外。

書桌上滿攤著他的作業本、練習冊、課本以及鉛筆、橡皮。通常是黃寧的媽媽先將書桌整理整齊,把他的課本、鉛筆盒等一一放入書包,然後再將他的作業從頭至尾檢查一遍,用鉛筆將錯誤的地方勾畫出來(通常總會有錯誤,而且不會太少),再將孩子叫回來改正。

對於媽媽指出的錯誤,黃寧連想都不想,也不問為什麽錯了,拿過來就改。時常,改過的作業還是錯的。當他再被叫來改錯時,他就會不耐煩,大聲地嚷著說:"你說應該怎麽做?"

因為習慣了媽媽的包辦,黃寧已經失去了自己做事的能力和主動性了。反正什麽事情都有媽媽在於,什麽都可以不管,什麽都可以無所謂了。這種“無所謂”的心態恰恰是孩子依賴心強、缺乏責任心的表現。試想,一個缺乏責任心,對自己的事情毫不在意的孩子,今後怎麽可能在社會上立足呢?

2.厭煩

“媽媽總喜歡什麽都給我安排好:衣服應該這麽穿,出去玩應該帶什麽吃的,每天應該幾點睡覺……總之,我做的好像都不對,要是沒有按她說的做,她就會很生氣。"

12歲的劉東怎麽都想不明白媽媽為什麽老愛給自己做決定,並且一切還得按照她的意思去做。為此,劉東非常厭煩。

媽媽的好心非但沒有讓劉東感到快樂,還令他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了。一個對家長產生厭煩心理的孩子,又怎麽能接受家長的教育呢?

也許,家長給孩子安排一切的初衷僅僅是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教訓教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這是一種保護心理使然。在家長眼裏,孩子總是弱小的,而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可以間接減少孩子在生活中經受的困難和挫折。然而,對孩子來說,他們有時更願意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獲得對事物的看法和處理事情的方法。這裏就有這麽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2歲多的小男孩,走到一處多級台階下麵。父親放下孩子,想休息一會兒。男孩好奇地順著台階向上爬,每爬一級都特別費勁,要吭哧老半天。父親看著孩子爬了兩級,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幾步走到了最高處。孩子又哭又鬧,父親一臉茫然,罵道:"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去嗎?我把你抱上來,你哭個啥?"

一位老人走過去,對那位父親說:“你把孩子抱下去,讓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父親一臉不相信的樣子,但是孩子在哭,沒辦法,隻好照做了。他把孩子抱到台階下麵時,孩子馬上止住了哭聲,重新開始爬台階。

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麽樣的啟發呢?2歲的孩子都希望通過自己"爬行"來獲得生活體驗,更何況是一些大孩子呢。作為家長,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剝奪孩子自己親身體驗的權利,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益。

那麽家長應如何端正自己的角色,當好引路人呢?專家建議,要當好引路人,家長起碼應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

鍛煉就意味著讓孩子獨立參與活動,並且明確活動的目的、步驟以及要求等,在孩子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適當地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對於自己能夠勝任的活動或者具有挑戰性的活動,總是樂意承擔,並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通過活動,孩子在能力意誌等方麵將會不斷地提高和發展。

比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東西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這樣就能夠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對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2.引路人應給孩子知識的啟蒙和行為的引導

這裏所說的知識範圍比較廣,包括科學文化知識,還有社會生活方麵的知識,如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與人交往、承受挫折、聰明理財、心理調節等。

家長是孩子知識的啟蒙者、行為的引導者,這就意味著,家長必須根據社會規範和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孩子知識的啟蒙與行為的引導以及能力的培養,使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得到全麵發展。忽視了任何一個方麵的指導,都不能算是稱職的家長。

要想做好知識的啟蒙者,家長不僅要給孩子做好衣食住行等方麵的供給工作,還應該在學習上給孩子以信心,給孩子以鼓勵,給孩子以方式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孩子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能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態度。

3.引路人隻提供參考意見,讓孩子自己決策

自己選擇,自己決策,是一個人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決策的能力。孩子的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斷。玩具放在什麽地方、遊戲角怎樣布置、和誰玩、玩什麽、考哪個學校、報什麽興趣班,這些孩子的事,家長不要作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進而作出決策。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引導孩子決斷,但不要幹涉,更不要包辦或代孩子決策。

4.引路人應學會分享孩子的成功而不是替孩子取得成功

每個孩子在獲得成功的時候,都渴望有人與自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而家長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與家長一起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作為家長,如果我們能做到讓孩子享受成功的樂趣,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那麽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小莉與媽媽一起玩搭積木的遊戲,孩子心靈手巧,可以將積木搭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媽媽非常高興,總在孩子搭好一個形狀以後,高興地大叫:"天那,太厲害了,這麽難的你都能搭得出來?""哇,終於又成功了!”

小莉在媽媽一次又一次的歡呼聲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與行為的動力,她搭得更歡了。

人生好比一次長跑,而且每個人都必須獨立去麵對,沒有人可以替代。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永遠奔跑下去的品質、習慣和力量,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