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需注重細節

一隻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

英國國王理查德三世與裏奇伯爵亨利準備決一死戰,看誰能統治英國。決戰當天早上,理查德派一個馬夫去準備戰馬。馬夫讓鐵匠給國王的戰馬釘掌,鐵匠說:"我早幾天給國王的軍隊全部釘了馬掌,所有的馬掌和釘子都用光了,我要重新打。”

馬夫不耐煩地說:"我等不及了,你有什麽就用什麽吧!"

於是,鐵匠尋來四個舊馬掌和一些舊釘子,把他們砸平打直後釘在國王的戰馬的馬蹄上。可最後一個馬掌隻釘了兩枚釘子,連舊釘子也沒有了。馬夫等不及了,認為兩枚釘子應該也能掛住馬掌,就牽馬走了。

結果,在戰場上,理查德的馬掉了一隻馬掌,戰馬便失足掀翻在地,理查德被亨利的士兵活捉了。

從這個故事,得出一個著名的“釘子”理論,即一枚釘子,可以影響一個馬掌,一個馬掌可以影響一匹馬,一匹馬可以影響一個戰士,一個戰士可以影響一次戰鬥,一次戰鬥可以影響一場戰爭,一場戰爭可以輸掉一個帝國。

馬掌上的一個釘子是否丟失,本是一種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是一個帝國的存與亡。這就是“蝴蝶效應”在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反映。

20世紀60年代初,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混沌學開創人之一)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試驗。他發現,隻要輸入的資料存在微小的差異,計算的結果就會出現極大分別,"差之毫厘,謬以千裏"正是形容這種情況。這說明,"數值天氣預報"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不可預測性。

基於這個發現和廣泛的研究,1972年12月29日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發展學會上發表了一篇演說,題為《可預測性:一隻在巴西翩翩起舞的蝴蝶可否在得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

演說的大意為:一隻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天氣係統的極大變化。

洛倫茲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聲名遠揚了。

蝴蝶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經典動力學的傳統觀點認為:係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但是這一傳統觀點很快遭到了混沌理論的挑戰。

這種理論認為:在混沌係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不論是在政治、軍事,還是商業領域中,如果能做到防微杜漸、亡羊補牢,那麽就算不能完全防止“蝴蝶效應”的發生,也可以把它的影響降到最低。

對個人或組織來說,“防微杜漸”能讓人們及時堵塞漏洞,防止危機的發生。但大部分時候,人們想做到“防微杜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變化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很緩的斜坡走下來,人們很難察覺其遞降的痕跡。

正是由於這種不知不覺的變化,警覺性不高的人很難預防。這種過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別人察覺。但越是這樣越可怕,因為它往往被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所掩蓋。

雖然人們總是希望在危機之前做到“防微杜漸”,但要想完全消除一切隱患卻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我們可以在隱患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做到“亡羊補牢”。

一個偉大的作家,不一定描述故事的每個細節,但是卻總是把關係到故事結局的細節描寫得特別生動。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關注每個細節,但是卻絕對特別注重可能關係勝負的細節。那些覺得自己重要到不屑去關心任何細節的人,往往也不足以成就大事業。

蝴蝶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而“蝴蝶效應”的翅膀也給我們的頭腦扇起了一場思維風暴,它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它啟示我們:

不要忽略任何微小的事物;小細節能夠影響大結局;

要防微杜漸,小毛病可能引發大悲劇;要養成好習慣,小習慣也可能影響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