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石油工業的經濟潛力

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經濟發展的命脈。

1.收回石油資源的主權為經濟發展積累資金

沙特阿拉伯經濟發展的資金積累主要來自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在建國初期是一個以遊牧經濟為主的封建王國,極其貧困落後。隨著石油的發現,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國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大量開采石油,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石油產量迅速增加,石油收入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1948年,政府歲入有67.4%來自石油。然而,盡管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產量不斷增長,一方麵由於石油收入被阿美石油公司所把持,長期處於不合理狀態,另一方麵由於西方石油公司長期壓低國際石油價格,因此沙特阿拉伯方麵所得到的石油收入甚少,經濟發展缺乏資金的狀況十分嚴重。為了收回石油權益和增加本國的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正是這一鬥爭的節節勝利,使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不斷增加,逐步解決了經濟發展的資金積累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沙特阿拉伯的經濟資金積累曆史,就是一部石油鬥爭的曆史。

2世紀50年代以前,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產和收入主要由阿美石油公司控製,阿美石油公司支付給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油田使用費隻相當於其所得利潤的1/10。再加上沙特王族和沙特阿拉伯政府開支較多,財政入不敷出,政府財政收入困難,經濟發展缺乏資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特阿拉伯經過激烈的鬥爭,於1950年與阿美石油公司簽訂了中東地區的第一個平分利潤的協定,由於外國石油公司的種種刁難,沙特阿拉伯實際上拿不到一半利潤,但這一協定仍然使沙特阿拉伯方麵的石油收入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1960年沙特阿拉伯同其他4個產油國一起,為了與長期壓低石油價格的西方公司作鬥爭,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965年,沙特阿拉伯又與阿美石油公司簽訂了一項新的將油田使用經費化的協定,為此,沙特阿拉伯政府1965年增收了3200萬美元。特別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為彌補美元貶值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加緊了與西方石油公司的鬥爭。70年代初期,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簽訂了日內瓦協議,將海灣地區原油標價提高8.4%。1973年6月,又簽訂第二個日內瓦協議,原油標價提高11.9%。1973年十月戰爭期間,沙特阿拉伯同海灣其他產油國一起使用"石油武器",實行禁運、減產、提價等措施,致使國際石油價格大幅度提高。1973年10月,將油價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5.199美元,1974年1月再次提高到10.95美元,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也由此開始猛增。在使用石油武器的同時,沙特阿拉伯也同其他石油輸出國一起,開始通過參股的方式逐步收回被外國石油公司霸占的石油工業的所有權。1974年6月,沙特阿拉伯同阿美石油公司簽訂新的增股協定,將沙特阿拉伯的股份從25%提高到60%。

從50年代到70年代,沙特阿拉伯采取穩定油價、提高石油稅率的石油政策,與第三世界其他產油國一道為維護石油權益,爭取合理的石油收入進行了鬥爭。石油收入在歲入中的比重得到提高。到1957~1958年這一比例已經提高到86.6%。60年代末,其石油收入達到9.49億美元,占財政收入的90%以上。到1997年這一比重雖然稍有降低,但也達到78.7%。2007年,石油收入仍占政府財政收入的90%。所以對沙特阿拉伯來說,石油收入就是其經濟命脈。

20世紀70年代初到1975年,沙特阿拉伯通過參股的方式逐步在石油部門實現國有化,收回石油主權;利用“石油武器”打擊美國和支持美國侵略的國家;掌握石油生產權和價格決定權,提高產量和油價為經濟發展積累資金。經過鬥爭,1980年沙特阿拉伯終於實現了石油的全部國有化,使石油權益最終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宣布了長達43年的石油租讓製徹底崩潰,並為自身石油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石油工業的國有化標誌著石油這一民族資源的權益全部回到沙特阿拉伯的手中,也標誌著沙特阿拉伯完全控製了該國這一最重要經濟部門的資金積累手段。

隨著石油鬥爭的節節勝利以及石油產量的提高,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和資金積累迅速增加,並且出現了幾次躍升式的增長。20世紀50年代的利潤對半等分鬥爭勝利,直接導致其石油年收入從5000萬美元以下躍升到1000億乃至數千億美元。在石油大幅度提價的同時,還大幅度提高了原油產量以供應世界市場,產量從1970年的1.9億噸迅速增加到1974年的4.2億噸。石油收入1975年為257億美元,1991年為479億美元,2005年為1446億美元,2008年已達2600億美元。沙特阿拉伯於是成了舉世矚目的“石油王國”。

由於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開采成本極低,因此這些資金中絕大多數都是淨獲利。在世界上,在如此短的時期內,實現如此巨額的資金積累的現象是十分少見的。隨著石油資本的積累,其經濟財政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一舉甩掉了資金緊缺的帽子,而且由於國內的資金吸收能力有限,巨額石油收入在滿足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之外仍然無法用盡,因此出現了巨額的資金盈餘。這種資金盈餘反映在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了巨大順差,沙特阿拉伯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到1976年高峰時已達503.15億美元,2008年達到1334.7億美元。沙特阿拉伯由一個資金短缺的國家變成一個可以大量輸出資金的國家。可以說,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這種以石油作為經濟支柱而形成的資本積累是獨一無二的。

2.石油工業政策

隨著沙特阿拉伯作為"超級石油大國"的崛起,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儲產銷量均居世界首位。由於人均石油儲產量高,而國內吸收石油資金的能力有限,擁有巨額的石油美元,所以具有大幅度調整其原油供應量的財政實力,在大幅度調整石油工業政策時沒有後顧之憂。此外,沙特阿拉伯政府善於調節市場供求關係來達到自身的政治經濟的目的,並以此維護自身的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沙特阿拉伯對歐佩克,乃至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演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縱觀世界石油市場的風雲變幻,沙特阿拉伯作為世界石油儲產量位居最前列的國家以及歐佩克最重要的成員國,其石油工業政策的變化對世界石油市場及價格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60年代減產提價政策。20世紀60年代,沙特阿拉伯率先與委內瑞拉等國一起把分散的、以爭取提高石油稅率為目標的石油鬥爭政策轉變為聯合的,有組織的以穩定石油價格來維護自身石油收入為目標的石油鬥爭政策,創建了歐佩克(即石油輸出國組織)。製定了新的石油戰略:即把原定的用配額控製產量來穩定油價的不觸及所有權和定價權的政策,轉變為收回所有權和定價權,並通過減產等手段來逐步提高油價的新戰略。

(2)70~80年代增產壓價政策。在1973年十月戰爭中,沙特阿拉伯作為首屈一指的石油輸出國,憑借當時石油產量占阿拉伯國家日產量的41%和實際減產量占阿拉伯國家減產量的50%這一條件,對阿拉伯產油國的減產和禁運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使歐佩克得以製定並實行大幅度提高油價的政策。

1974~1978年,由於沙特阿拉伯堅持采取增產壓價政策以抵製激進派的減產提價做法,使歐佩克在此期間實行了基本凍結油價的政策。

1979~1981年9月,由於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爆發使世界石油市場日供應量突然減少大約500萬桶,為了防止油價的過快升高,沙特阿拉伯實行了高產量、高輸出、高供應的政策,把原油日產量從720萬桶提高到1050萬桶,使世界石油市場的短缺得到60%的補充,以後又在長達3年之久的時間內保持日產1000萬桶左右的生產水平。這抑製了石油現貨市場價格暴漲的勢頭,使歐佩克內部一味主張低產高價的國家受到一定的限製,歐佩克因而在3年內不能製定統一的油價政策,實際上維持了沙特阿拉伯所希望的低油價。另一方麵,油價低走,導致了西方石油消費國石油庫存量的激增,為其利用拋售和動用庫存石油來迫使歐佩克降低油價創造了條件,使歐佩克於1983年3月不得不在曆史上第一次大幅度降低油價。

(3)1981年底~1985年9月,減產保價政策。1981年底~1985年9月,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是由高產轉變為限產;放慢經濟發展速度,緊縮開支;實行經濟多樣化。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兩伊石油生產的逐漸恢複,一些非歐佩克產油國的生產增加,再加上西方經濟由於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遭受了損失,經濟出現滯脹,石油需求量下降。世界石油市場石油供過於求,油價低迷。為維護經濟發展,沙特阿拉伯被迫將高產政策轉變為大幅度減產、限產,以促使油價回升。1982年,沙特阿拉伯平均日產量降到650萬桶,經濟發展遭受到嚴重阻礙,由於產量減少。石油出口收入急劇下降,從1981年的1130億美元降低到1985年的210億美元。

1983年3月以後,世界石油市場持續滯銷,西方政府和石油公司大量動用庫存拋售石油,一些產油國也競相降價,拋售石油,油價戰迫在眉睫。此刻,沙特阿拉伯一改往日的高產量高供應政策,實行大幅度減產,按市場需求靈活地調節其石油產量,使歐佩克的油價結構得以維護,避免了油價戰。

(4)1985年9月~1986年底,增產保額政策。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是放棄限產政策,提高生產以增加市場份額,並以淨回值的方式向西方出口原油。在沙特阿拉伯實行限產政策的時候,歐佩克一些成員國私自降低油價,違反限產政策。1985年10月,沙特阿拉伯為爭取失去的市場份額,也放棄了限產政策,增加日產量100萬桶,還以"淨回值"的新貿易方式,變相降價,擴大出口。1985年12月歐佩克宣布實行維護石油市場合理份額的新戰略,於是,油價從每桶28美元降為每桶10美元。

(5)1986~1989年底,限產保價政策。1986~1989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改用“限產保價”以阻止油價下跌;在油價和市場份額誰優先的問題上,沙特阿拉伯政府根據市場供求關係的微妙變化,采取了靈活的交替方式,以逐步達到既保油價又占份額的目的。

1986年油價暴跌使沙特阿拉伯損失慘重。石油日產量雖比1985年上升50%,但石油收入卻下降56%。1986年8月沙特阿拉伯減少石油供應並停止現貨貿易,石油政策從市場削減生產14.9%,為穩定油價起到了重要作用。1987年下半年,因美國宣布為科威特油輪護航、麥加事件等一係列突發事件導致石油市場的動**,油價上漲。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歐佩克成員國在高油價的驅使下,超配額生產,致使油價再次下跌。到1987年底,由於美元匯價下滑,歐佩克每桶原油平均價格下跌到大約15美元。歐佩克內部紛爭再起,伊朗等國要求提高油價,沙特阿拉伯則堅決反對提價,堅持隨油價趨勢而增減產量的政策。而1988年7月,沙特阿拉伯放棄了限產促價政策,實行市場份額第一的政策,開始增產。

(6)1989~1994年,增產擴額和穩產保價政策。1989~1994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是增加產量、擴大市場份額和穩產保價的靈活政策並行。

由於各產油國都超配額生產,世界石油市場供大於求,出現了市場疲軟,油價下滑,在1990年第二季度轉入用油淡季後,出現了大量石油過剩。據美國《油氣雜誌》報道,歐佩克1990年上半年的石油平均日產量達2394.4萬桶,比其日產2250萬桶的生產限額多144.4萬桶。而此時石油市場對歐佩克的石油需求量約為每日2250萬桶。大量石油的過剩,對油價造成很大的壓力。西方工業國家也乘機以每日80萬~90萬桶的速度增加石油儲備,而高額石油儲備又反過來威脅油價,石油價格一跌再跌。歐佩克7種市場監督原油一攬子平價每桶由1990年3月底的17.26美元跌到6月第三周的13.6美元。歐佩克呼籲其成員國減產保價,但未能奏效,隨即便爆發了海灣危機。

由於海灣危機發生在世界最大的石油供應地,致使世界石油市場激烈動**,油價在近兩個月時間內迅速高漲,突破每桶40美元大關。沙特阿拉伯實行增加產量擴大市場份額的石油政策,補上了因聯合國製裁伊拉克造成的石油市場上伊一科每日400萬桶的缺額,平抑了油價的漲勢,又取得了市場份額。此間沙特阿拉伯的平均日產量從1990年8月的540萬桶上升到12月的828萬桶。

為了維護國際油價的相對穩定,當國際油價高漲的時候,歐佩克也采取過重大的增產措施,把油價重新拉回到合理的水平上。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後,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的時候,國際石油供應一時出現嚴重短缺,導致油價飛漲,而歐佩克及時采取擴大乃至臨時全部放開限額管製的措施,使國際油價暴漲的局麵很快得到平息。

海灣戰爭的發生,使油價回落,到1994年油價降到5年來最低點。沙特阿拉伯出現了資金短缺,為此,沙特阿拉伯實行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提高給供應造成的壓力,通過穩定產量來促使價格上漲,而不拘泥於市場份額的靈活的政策。隨後,沙特阿拉伯為鞏固其作為世界最大產油國的地位而提前完成了擴大石油生產能力的計劃,其生產能力的擴大具有備用供應,在其他地方出現供應中斷時起緩衝作用。

(7)1995年以後,穩產保價、增產擴額及積極發展經濟多元化政策。1995年以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除在穩產保價、增產擴額以外大力發展石油的跨國經營,對外國資本開放油田開發,同時注意發展經濟多元化。1995年以後,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發展,該地區一些國家實行緊縮政策,經濟增長減緩,對石油的需求減少;產油國的超配額生產以及世界石油庫存飽和,無法吸收市場供應量;近幾年連續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暖冬等因素綜合作用使石油供大於求加速擴大。石油價格一跌再跌,1998年底,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油價持續下跌,使沙特阿拉伯經濟遭受很大損失,石油收入大幅度減少,1998年比1997年減少120億美元,1998年度政府財政預算出現95億美元的赤字,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長期的油價低迷導致的財政赤字使沙特阿拉伯油田開發資金嚴重不足。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它的需求終會恢複,世界性原油供應緊張的局麵還會出現,所以擴大油田的開發對沙特阿拉伯恢複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為此,沙特阿拉伯作出了對外國資本開放油田開發的麵向21世紀的新的石油政策,這也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油田收歸國有後時隔25年沙特阿拉伯首次對外國資本開放本國油田的開發。這項政策彌補了由於財政赤字導致油田開發資金不足的缺陷,使沙特阿拉伯能夠提高產能,達到其保持世界最大產油國的目的。沙特阿拉伯為了加強其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地位,並在國際石油區域發揮與日俱增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後,大力發展石油的跨國經濟。為保證石油跨國經濟取得結構優化的效益,經營範圍包括了石油上下遊各部門。重視煉油廠的建設,以開拓本國原油的銷路。沙特阿拉伯為配合和適應其國內石油上遊部門經營的需要,要求本國所產原油有一半以上在自有的煉油廠加工成為油品進入國際市場,以大幅度增加附加值,提高石油收入。所以沙特阿拉伯對海外煉油經營特別重視,在美國、韓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希臘等國都投資合營煉油廠,並進行煉油能力大規模擴建工作。沙特阿拉伯在韓國合營的煉油廠,加工能力從36.5萬桶/日擴大到52.5萬桶/日,1997年1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同葡萄牙國有的汽油公司簽訂了初步協議,將購買後者30%~35%的股權,並供應其需要原油的20%。

為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沙特阿拉伯積極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多渠道地拓展跨國經營。沙特阿美公司在巴拿馬購買容量為520萬桶的貯油庫以方便在美國的石油加工和銷售活動。

為取得科技進步的效益,提高石油製品的質量,以利於參與國際競爭,沙特阿拉伯的煉油廠都盡可能采用最新的先進技術裝備。

為保證石油跨國經營的順利進行,直接依靠國家力量的支持,經營實體以國有公司為主,同時積極鼓勵本國私人資本參與海外石油投資經營。與此同時,沙特阿拉伯政府還鼓勵本國私人參與海外石油投資經營,使之發展成為對外經濟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沙特阿拉伯私營的尼米爾石油有限公司在羅馬尼亞進行油氣勘探。

(8)2007年,減產保價政策。2007年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打擊了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實體經濟,短期內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投資者的信心可能很難恢複。這使得其對石油的需求進一步下降,進而大大製約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長,影響國際石油市場整體供求形勢,使石油市場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麵。

從2008年7月4日歐佩克一攬子石油價格創下140.14美元/桶的曆史紀錄後,歐佩克油價一路下滑,特別是在10月8日,歐佩克油價跌破了成員國的心理底線80美元/桶,此後一周出現加速下滑的態勢,10月16日已經跌到63.34美元/桶,回落到了2007年5月初的水平,一周內的跌幅超過15美元,到10月23日的60.27美元/桶,跌幅將近80美元。跌速超過了歐佩克成員國能夠承受的程度。為了維護其利益,沙特阿拉伯再次采取了減產的政策,試圖以此阻止石油價格的進一步下滑。

油價的下跌導致沙特阿拉伯財政收入減少,而減產政策也嚴重製約了沙特阿拉伯經濟的發展,同時威脅著歐佩克石油及天然氣下遊項目的投資計劃,可能使一些項目遇到融資問題。石油收入的急劇減少難以支撐其高福利政策並難以解決所麵臨的嚴峻的經濟社會問題,對緩和國內矛盾,實現政治社會的穩定產生了負麵影響。

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油價下跌,經濟增長受挫,GDP增長率急速下降為0.2%。GDP總量從2008年的4750.9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3691.8億美元,人均GDP也從19151美元下降到14530美元。

3.沙特阿拉伯主要油氣田及主要石油公司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主要產區位於東北部,其油氣儲產量占沙特阿拉伯目前儲產量的絕大部分。沙特阿拉伯共有87個油氣田,其中74個為油田,13個為天然氣田。主要油田是加瓦爾、薩法尼亞、布蓋格、貝利、瑪尼法、祖盧夫、謝巴、阿布薩法、胡爾塞尼亞等超巨型和巨型油田,合占該國石油儲量的50%以上。其中加瓦爾是世界上最大的陸上油田,薩法尼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其產量主要由沙特阿美公司控製。該公司的石油產量約占沙特阿拉伯石油總產量的95%以上,其餘的產量來自格蒂石油公司和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生產的石油從重質油到超輕質油都有,在沙特阿拉伯石油總生產能力中,有65%~70%為輕質油,其餘的為中質油或重質油。

(1)加瓦爾油田(Ghawar)

加瓦爾油田位於沙特阿拉伯東部,距海灣西海岸約100千米。加瓦爾油田發現於1948年,1951年投產,石油可采儲量700億桶,為世界上最大的陸上油田。該油田為一個巨型的呈南北走向的含油背斜構造,構造長250千米,最寬25千米,由8個產油構造組成。主要產層為侏羅係的阿拉伯組D段的碳酸鹽岩。該油田約占沙特阿拉伯總產能的一半,產量約500萬桶/日。

(2)薩法尼亞油田(Safaniya)

薩法尼亞位於波斯灣的沙特阿拉伯海域,向北延伸到沙特阿拉伯與科威特的中立區,發現於1951年,1957年投產,石油可采儲量為190億桶,天然氣可采儲量為3300億立方米。該油田是中東

地區在海上發現的第一個油田,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該油田長約70千米,產層為中、下白堊係,深度1600米,2007年石油產量100萬桶/日。

(3)瑪尼法油田(Manifa)

瑪尼法油田位於沙特阿拉伯東北部,薩法尼亞油田以南。該油田發現於1957年,1998年原油探明可采儲量是174億桶,是一個海上超級大油田。該油田長35千米,與海岸線平行,主要產層是白堊係,埋藏深度2300米。

(4)布蓋格油田(Abqaiq)

布蓋格油田位於沙特阿拉伯東海岸,發現於1940年,1946年投入開發。估計原油儲量170億桶,屬於超巨型油田。該油田是一呈北東向的背斜,長約50千米。有3個侏羅係產油層和深部二疊係產氣層,石油產量40萬桶/日。

(5)貝利油氣田(Berri)

貝利油氣田位於沙特阿拉伯達曼西北部約80千米的陸上,發現於1946年,1967年投入開發。已發現8個含油層段,估計原油探明可采儲量122億桶,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1019億立方米,是沙特阿拉伯海上超級大油氣田。

(6)祖盧夫油田(Zuluf)

祖盧夫油田位於薩法尼亞海上油田東北方向海域,發現於1965年,1973年投入開發。該油田是一呈北東向的背斜,長30千米。有5個含油層段,1998年的原油探明可采儲量108億桶,是沙特阿拉伯海上超級大油田,石油產量為50萬桶/日。

(7)胡賴斯油田(Khurais)

胡賴斯油田位於加瓦爾油田以西110公裏處,1957年發現。該油田構造長約70千米。有3個產油帶。探明石油可采儲量為11.9億噸,天然氣儲量870億立方米。

(8)阿布薩法油田(Abu Safah)

該油田位於巴林島北部,油田長20千米,是沙特阿拉伯與巴林共有的一個油田。根據協議,石油收入由兩國分成,但巴林不控製該油田的產量。該油田1963年發現。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10.5億噸,天然氣儲量590億立方米。

(9)謝巴油田(Shaybah)

該油田位於魯卜哈利沙漠東部,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正南。該油田1968年發現,估計石油可采儲量9.8億噸。

(10)蓋提夫油田(Qatif)

該油田位於沙特阿拉伯的最東部,包括陸上和海上兩部分,陸上延長線約40千米,海上6千米,走向南北。該油田有6個產油帶。探明石油可采儲量8.4億噸,天然氣儲量1340億立方米。

(11)豪塔油田

發現於1989年,位於利雅得以南180千米,日產20萬桶阿拉伯優質油,有的密度達49%。

主要石油公司:

沙特阿拉伯最主要的石油公司是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Arabian Oil co.),也稱為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直接管理沙特阿拉伯石油工業,全麵控製沙特阿拉伯的油氣勘探、開發、生產、煉製和銷售。其原油產量占沙特阿拉伯總產量的97.5%,擁有世界上最大和最現代化的油輪運輸船隊。

1973年,沙特阿拉伯政府購買了阿拉伯美利堅石油公司25%

的股份,當時,該公司由雪佛龍(Chevron)、德士古(Texaco)、埃克森(Exxon)和美孚(Mobil)等一批美國石油巨頭共同所有。1980年,政府將其占有股份增加至100%,並將此股份占有額追溯至1976年。此後,阿拉伯石油公司繼續為沙特阿拉伯王國經營管理油氣田,直至1988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建立並承接了這些業務。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總部設在沙特阿拉伯東岸的宰赫蘭,公司經營、管理和維護沙特阿拉伯幾乎所有的大型碳氫化合物產業。該公司在石油精煉和行銷方麵也占據重要地位,在國內擁有大量產業股份。公司經營一個遍及全國的產品供應網絡,為全國的日常活動提供燃料。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擁有57500名雇員,其中包括地質學家、工程師、計算機專家、實驗室技術人員、海洋生物學家、醫生和教師,約80%的雇員是沙特阿拉伯人。

自20世紀70年代沙特阿拉伯實現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石油工業特別是石油工業上遊領域由沙特阿拉伯政府控製。“石油和礦產事務委員會”(CPMA)也稱為“最高石油委員會”(SPC)統管沙特阿拉伯石油工業,所有私營和外國資金投資的項目都必須經過該委員會審批,並協助推進私營和外國資金進入沙特阿拉伯石油領域的進程。

4.石油儲運

沙特阿拉伯的原油輸出港位於波斯灣和紅海,兩個主要碼頭是拉斯坦努拉港(RasTaurra)和朱艾馬赫(Juaymah),兩個較小的碼頭位於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間的中立區,一個是拉斯海夫吉(Rasai—Khafji)和米納紹德(Mi na Saud),在紅海沿岸有延布港。

油品運輸公司:維拉(Vela)公司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下屬的石油運輸公司,擁有龐大的運送石油和天然氣的船隊,巨輪20多艘,大型油輪19艘,其主要任務是將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原油、天然氣、成品油輸送到世界各地。此外,還有薩馬雷斯公司也擁有運輸石油煉製產品的船隊。

輸油管線:沙特阿拉伯的輸油管線非常發達,沙特阿拉伯擁有20000千米的輸油管線。其中最主要的兩條輸油管道是東一西原油管道(Petroline)和阿卜凱克一延布天然氣**管道。前者輸送能力為2.4億噸/年,主要是將沙特阿拉伯輕質和超輕質原油輸送到沙特阿拉伯西部的煉油廠以及紅海港口出口歐洲市場。後者與前者平行,連接延布石化廠,輸送能力2000萬噸/年。連接黎巴嫩的穿越阿拉伯管道(Tapline)、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管道——IPSA-1和IPSA-s目前均被關閉。

其他的輸油管線是:(1)謝巴輸油管線,長595千米。(2)胡夫(Hofuf)到利雅得的天然氣管線,長度584千米。(3)哈拉德天然氣處理廠到奧斯曼尼耶(Uthmaniyah)的天然氣管線,長度392千米。

碼頭:沙特阿拉伯有8個主要的碼頭。(1)吉達(Jeddah),(2)拉斯海夫吉(RasAi-Khafji),(3)拉斯坦努拉(Ras Tanura),(4)朱拜勒(Jubail),(5)朱艾馬赫(Juaymah),(6)延布一金法赫德(Yanbu-KingFahd),(7)祖盧夫(Zuluf),(8)拉比格(Rabigh)。

5.油品

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品種有:(1)阿拉伯重油,(2)阿拉伯中油,(3)阿拉伯輕油,(4)阿拉伯特輕油,(5)阿拉伯超輕油。

6.石油煉製

至2002年1月1日,沙特阿拉伯擁有8個煉油廠,即阿美公司煉油能力為年產2000萬噸的拉比格煉油廠、年煉油能力為1500萬噸的拉斯坦努拉角煉油廠、950萬噸的延布煉油廠、年煉油能力為600萬噸的利雅得煉油廠、年煉油能力為300萬噸的吉達煉油廠;沙特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殼牌公司年煉油能力1525萬噸的朱拜勒煉油廠;阿拉伯石油公司的拉斯卡夫奇煉油廠。沙特阿拉伯年原油加工總能力約為8725萬噸,同時在國外還有8000萬噸的原油加工能力。

沙特阿拉伯在海外還有約160萬桶/日的煉油能力。2003年8月在拉斯坦努拉煉油廠建成的20萬桶/日的分餾裝置使得沙特阿拉伯國內的煉油能力接近200萬桶/日。同時沙特阿拉伯還對其位於紅海沿岸的拉比格煉油廠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將這座沙特阿拉伯國內最大的煉油廠擴能至40萬桶/日的原油加工能力,同時還將這座煉油廠由生產低價值的重質產品向生產汽油和煤油等高附加值產品轉換。此外,該項目還將增加世界級的乙烷裂解裝置。2004年5月,日本住友化學與沙特阿拉伯合資43億美元在拉比格建設大型石化裝置,該裝置在2008年投產,生產乙烯和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