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情感,它是許多高尚道德情感的基礎,它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和困難產生共鳴及對其行動關心、支持和幫助的情感。它的產生依賴於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如對他人的需要、情緒、情感的認知與理解。

同情心作為道德情感的一種,它在維持和協調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集體凝聚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缺乏同情心的孩子隻會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那麽,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擁有善良、純潔的品性呢?專家以為,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把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

父母對周圍人應表現出真摯的同情,並幫助我們身邊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還應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撤善良的種:子。要熱忱支持孩子的“獻愛心”活動,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心,學校、社會經常舉行為希望工程、為身邊不幸的同齡人獻愛心的活動,父母應支持和參加。

2.注意細節,時刻不忘熏陶孩子

孩子成長於什麽樣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將會給孩子造成不可預知的不良影響。愛心的缺失可能會讓孩子不懂得表達與接受愛,也可能讓孩子變成自私自利的人。

3.盡可能創造條件,給孩子情感體驗的多種機會

同情心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隻有當它在持續的實踐活動中才可能逐漸地持久、穩定,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給孩子提供將同情心內化的實踐機會,並且不斷強化。比如,嚐試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嚐試和一些落後地區的孩子建立長期的“手拉手”活動,切實感受他們學習生活的艱辛,培養同情關愛之心;安排孩子參加一些健康群體組織的活動、聚會和交往,如社區組織的義務勞動、學校團隊組織的看望照顧敬老院老人以及認養動物園小動物等,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家人以外的陌生人,並且在與同輩和長輩的交往相處中,學習及鍛煉諸如關懷禮讓、互相體諒、尊重等品質,而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助人為樂的樂趣,從而以同情關愛之心待人。

4.讓孩子在故事中受到同情心的熏陶

有一位家長介紹自己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

我曾經給孩子讀過布奇的《故事裏的小木偶》,這個故事淺顯易懂,生動有趣。通過閱讀布奇和莫莫去幫小木偶找摔斷的腿的故事,讓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感。看見同伴摔跤了或者生病了,他會表示同情,會做出安慰、幫助等關心他人的行為。這種能力會幫助孩子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5.做個有同情心的父母

孩子會從父母的關心與嗬護中形成一種免於恐懼與危險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使得孩子認為世界是個安全的地方。如此一來,孩子便有機會從父母的同情中,懂得同情別人。

阿鵬的媽媽偶然發現同學阿南家庭條件不好,很多孩子還欺負他、歧視他。怎樣幫助這個孩子?也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和諧友愛的環境中成長?阿鵬的媽媽就找到班主任商量。老師說:“這個孩子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朋友,我看阿鵬很有愛心,那麽就從阿鵬開始吧。”

回家後,阿鵬的媽媽對阿鵬說:“你們班有一個同學現在很痛苦,因為他沒有夥伴,但是他很可愛,你願意和他玩嗎?”阿鵬表示很願意,就主動和阿南一起玩,一起做作業。慢慢地,更多的同學和阿南一起玩,從此再沒有同學欺負阿南了。當阿南對阿鵬說感謝的時候,阿鵬心裏樂開了花。

由此可知,孩子的愛心是需要父母引導的。父母時時澆灌孩子心裏的愛心之芽,才能使孩子主動為他人奉獻愛心。

幫助弱小是最典型的愛心體現。羅曼·羅蘭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家長對孩子的愛心不是照耀孩子成長的陽光,有了愛心才會多讚揚、多鼓勵、少訓斥,就能用家長的愛去喚醒孩子的愛。

6.同情心教育,讓孩子從而學會同情

父母可以經常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

5歲的倩倩從小就非常有愛心,媽媽經常鼓勵她去幫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媽媽一起上街去買東西。在過馬路的時候,倩倩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爺爺,她看了看媽媽,媽媽正用鼓勵的眼光望著倩倩。於是,倩倩主動走上前去,扶著老爺爺走過了馬路。

走到馬路對麵後,老爺爺十分感謝倩倩,誇她是個有愛心的好孩子。這時,走在後麵的媽媽對倩倩說:“倩倩,你注意了沒有?旁邊的叔叔都微笑地看著你,後邊的阿姨也向你投來讚許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邊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著她。小倩倩高興地回答道:“老爺爺過馬路時會很困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幫助老爺爺過馬路,是吧,媽媽?”

媽媽微笑著點點頭。

可見,從小的移情訓練已經使倩倩對他人有一種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愛心的來源。此外,父母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從側麵來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關心動物。比如,在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出現動物弱肉強食的畫麵,父母可趁機對孩子說:“多可憐呀,人可不能這樣子!”看到乞丐沿街乞討時可憐的模樣,家長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他們的生活多麽不容易,也許我們可以幫一點忙。”以此來達到同情心教育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心靈的感性和同情心都是在童年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麽所荒廢的就永遠無法彌補。是的,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響,在這個階段,家長應對他們進行善良情感的啟蒙教育,使孩子從小講文明、有禮貌,熱愛生活、富有同情心。隻要家長們抓住機會、因勢利導,一定會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感和同情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