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善良的品質
“善良”,指的是內心的“純真溫厚,和善,沒有惡意”,也就是和善而不懷惡意的意思。它是人類最初的,也是最美好、最寶貴的品質。有了善良,人們才會同情弱者;有了善良,社會才會扶危濟困。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善良使世界充滿仁愛,讓歲月溢滿溫馨。
然而,現代社會,到處充斥著“惡”的不和諧之音。
《華西都市報》曾報道這樣一則消息:
一男子爬上高樓欲輕生,在警察為營救該男子忙得焦頭爛額之際,人群中卻有人發出這樣的雜音:“跳啊!你快跳啊!”
沒有焦慮,沒有同情,沒有關愛。不伸出援助之手也就罷了,還火上澆油!
另有一則消息:一群時尚女生,用細細的高跟鞋把一隻貓活活地踩死了,這就是著名的“虐貓”事件。
類似的事件讓人不寒而栗。難以想象,如此缺乏人性的,讓人寒心的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竟頻頻發生,這是“惡”的猖行,這是社會大德行——“善”的缺失。一個缺乏“善良”的社會,到處都是險惡的陷阱,到處都是尖利的寒冰,我們的孩子如果過於善良,將如何生存,如何立足呢?這是許多家長的疑慮。
實際上,家長的疑慮是多餘的,“善”是“人”與“獸”的起碼區別,一個缺乏善良之心的人如同“獸”一般,他如何能受到人的歡迎呢?而“善”是有感染力的,一個善良的孩子所到之處都是“善”與“仁愛”的蹤跡,都是溫馨如花的暖暖春意。
六歲的小妮是個善良的小姑娘,她喜歡分享,願意把好吃的東西分給身邊的小朋友,也會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夥伴們一起玩。
有一次,小妮的表弟來她家玩,當時家裏隻剩下一個蘋果了,媽媽為難地看著小妮說:“妮妮,怎麽辦呢?表弟要吃蘋果,可蘋果隻有一個,你說該怎麽辦呢?”小妮看看蘋果又看看表弟,就拿起蘋果遞到表弟的手裏,大方地說:“我是姐姐,表弟還小,表弟吃。”媽媽為小妮的善良與真誠感到欣慰。
小區裏,一些小朋友喜歡欺負小動物,用石頭砸小狗、小貓、小鳥。小妮看見了就會告訴小朋友們:“它們也會疼的。”
因為心中充滿了憐憫和愛,小妮的生活被填充得滿滿的。比起其他孩子,她顯得更加幸福、快樂。
真正的強者是善良,充滿愛心,富有責任感的。責任讓他將事情做完整,愛促使他將事情做得更好,而善良則能讓責任與愛完滿。因此,我們在善良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是“感動”,是“體貼”,是內心的充實與情感的豐盈。這樣的孩子難道不幸福嗎?而一個缺乏“善心”的人,他的內心將永遠荒蕪、貧瘠。這樣的人,即便擁有再高的智商,也很難有所作為。因此,作為家長,要用自己的愛,教育孩子“從善如流”,從小培養孩子博愛、同情、寬容等品質。
古人鄭板橋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善良”的品質。
鄭板橋52歲才得到一個兒子。他愛孩子,教育孩子從小熱愛大自然。為了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投身大自然經曆各種熏陶,培養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態,鄭板橋在孩子斷奶不久,就毅然把孩子送出縣衙機關,直接托付給弟弟,讓孩子在農村生活,讓其在人與自然協調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鄭板橋以童心塑童心,陪孩子一起玩。孩子愛玩小動物,鄭板橋以此為契機教育:我們想開心,但鳥兒蟲兒卻不開心,這對小動物是非常殘忍的,我們應該關心愛護小動物!
鄭板橋關注孩子的善良教育,他讓孩子從小善待疾苦弱勢群體。對於身邊的“貧家子弟,寡婦之兒”及周邊家人兒女,都要一視同仁。隻要有好吃的東西,就讓孩子分發給別人,讓大家都歡喜雀躍。他對孩子說:“對於弱勢群體疾苦者,要傾注一份愛心,善待他們,周濟貧苦同學紙墨筆硯,不能倨傲施舍,讓人難堪。”
善待別人,寬大為懷,是鄭板橋善良教育的重要方麵,他怕孩子有優越感,便告訴孩子無論如何都要尊重別人,尊敬師長,生性殘忍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在鄭板橋的教育下,他的孩子從小就是一個善良、富有愛心的人!
孩子生性善良,同情別人,家長若加以正確地疏導與教育,孩子因為善良得到的收益將是無窮的!可以說,鄭板橋對孩子的“善良教育”,堪稱中華美德教育的典範。
那麽,如何培養孩子善良的品質呢?空洞的說教和良好的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為孩子創建一個健全的愛的環境
研究證明:培養善良的心,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健全的愛的環境。孩子在這種環境中,能享受到他人給予自己的關懷,萌發一顆善良的心。
(1)子女之愛:孩子對家長的愛是對他們所感受到的家長之愛的回應。他們的自尊、自愛、孝順、負責任等品質都是從家長的行為中效仿來的。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給鄧孩子正確的愛,正確的榜樣作用。
(2)同伴之愛:看到家長愛他們的同伴,孩子也會學著愛自己的朋友。家長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和他的同伴在一起。因為,與人相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孩子能從與人交往中學會理解、分享、團結、幫助。
(3)夫妻之愛:夫妻關係的和諧美滿,對孩子也是一種教育,孩子可以從家長之間相互關心和愛護中學會理解、接納、欣賞、真誠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質。夫妻之愛給孩子傳遞的忠誠的觀念,也是培養孩子“善良”心靈的關鍵。
(4)家長之愛:當孩子在接受了以上三種愛的教育以後,他們就會成為一個擁有善良、健康品質的人,當他們成為家長時,他們才能把正確的愛、善良的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所以說,善良的教育生生不息。
2.讓孩子明白什麽是善良
使孩子懂得什麽才是善良,為什麽善良令人滿意(不必通過說教的方式)。家長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見機行事,簡單地、隨意地向孩子解釋一下,讓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歡善良的人。向他介紹一些友好待人和表達善意的簡單的辦法,讓他學會考慮周全,並讓他懂得,若幫助了某些人,自己也會感到莫大的快樂。
3.為孩子營造表達善意的實踐機會
孩子們受到了別人的友善相待會感到非常愉悅,這清楚地告訴他善行是一件多麽令人愉快的事,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個機會,讓孩子懂得隻要與人為善自己也會獲得快樂。孩子對一些小動物友好、善良和親近,能感覺到感激、忠心,真正懂得善行的好處。
4.賞識孩子“善意”的舉動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揚,那麽,他還會繼續這麽做。因此,當你的孩子幫了別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別人著想時,你要告訴他你讚成他的這一舉動,鼓勵他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他因為善良的行為違背了家長的規定,受到別人的嘲諷,你也應該說:“孩子你做得對,我們為你驕傲!”
當孩子為了善良而失去了名譽和利益,不要埋怨他,而應賞識他的善良。告訴孩子:“這件事比名譽更重要,你所獲得的遠遠大於你所失去的!”
每個孩子的本質都是善良和真誠的。如果家長對他們的善良給予支持和賞識,那他們這種善良的行為就會得到強化;如果家長誤解了他們的善良,那他們的善良行為就有可能被弱化。因此,賞識孩子的善良、肯定他們正確的行為,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