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愛,幫孩子與自私隔離

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

奶奶60大壽,兒子買來一塊大蛋糕。被家人一貫嬌寵的孫子非要先吃,兒子不允,孫子犯橫道:“不讓我先吃,你們也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反扣在地。

奶奶哭道:“孫兒,我愛了你12年,你愛我一天也不行嗎?”

為什麽這個孩子如此驕橫、任性、自私呢?其緣由就在於家長平時過分溺愛。

溺愛是父母給孩子最糟糕的禮物,用這種方式培養出的孩子不會拿出一點愛心給別人,更不會與人分享。故事中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範例。

生活中,對孩子過度保護、溺愛更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小學校門口常常簇擁著幾十名家長,僅有百米的路程要接送孩子;中年級女孩子自己不會梳頭;上公共汽車,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替孩子搶占座位;少先隊決定舉行10公裏遠足,眾多家長聞訊輪番給輔導員提意見,堅決要求以車代步。有位家長坦言:“除了吃飯和睡覺我不能代替,其餘的我都替孩子幹了。”……這些家長以為,這就是愛孩子的表現。殊不知,這樣的愛,其實是害,除了增長孩子的惰性,使其變得更加自私、任性以外,別無好處。要想孩子遠離自私的毛病,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擺正自己的愛。

1.對待孩子不要搞特殊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但不要對孩子搞特殊化,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徹底消除孩子那種“唯我獨尊”的思想。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才答應,不合理的應予以明確拒絕,並對孩子耐心地講解道理,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提出批評。

當然,要孩子一下子就能接受是不可能的,這期間必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對於孩子的哭鬧,家長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盲目遷就,甚至大發脾氣。給孩子一個冷靜空間,讓他意識到哭鬧無法解決問題。

2.讓孩子與家人一起分享

家裏有什麽好東西,不要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全留給孩子,這樣的做法隻會讓孩子養成獨占意識,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自私心理。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分享。

讓孩子學會分享,就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例如,孩子最在乎的可能就是食物了,如果孩子要獨占的話,父母就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對孩子放任不管,任其獨享。

3.家長不應給孩子太多的關注

有位母親非常疼愛她的孩子,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寶寶不要亂跑!”“寶寶,你沒摔傷吧?”“寶寶,媽媽幫你把扣子扣好!”結果這個孩子越來越任性,越來越難管。

教育學家認為如果孩子從小在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家長給予太多的關注,那麽,這個孩子在長大以後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大人了,而依然會對家長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隻考慮自己的存在,而不考慮他人的存在,隻對自己有利的事感興趣,而對其他事根本不去關心,所以當家長遇到孩子獨占、搶奪別人的東西的時候,應當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太多關注是不必要的,家長應當盡量讓孩子感覺自己與其他家庭成員一樣,都是平等的。

4.讓孩子學會給予

真心給予的禮物,無論價格高低貴賤,無論保存期是長還是短,都是世界上最永恒、最珍貴的寶物。讓孩子學會“給”,比教會他“拿”更能促進他的自尊,更能使他愉快地與人相處。

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份小禮物,在“母親節”時送給媽媽,或在奶奶過生日時,給奶奶買一份她喜歡的小禮物,這些都是孩子懂得“給予”的開始。不過,孩子買的禮物無論包裝還是它的內容,是否貴重、實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沒有期待回報的“給予”,是真心地給予。

5.給孩子提供關心他人的機會

如爺爺下班回來,爸爸幫爺爺倒杯茶,就讓孩子為爺爺拿拖鞋;奶奶生病了,媽媽為奶奶拿藥,就讓孩子為奶奶揉揉疼的地方,或者為奶奶端涼水;自己頭痛時就讓他幫著按摩按摩太陽穴,日子長了,孩子會學會許多他應該做的事情。再如上街買菜時,就讓孩子幫忙拿一些他能拿得動的東西,有好東西吃就讓他分給家人,或者鄰居家的孩子吃,以後孩子再碰到類似情況,就會如法炮製,慢慢就會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

6.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關心、體貼別人。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要循序漸進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7.不要過於偏袒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父母千萬不要過於偏袒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地位是特殊的,別人都比不上自己,都要讓著自己。

一個春和日麗的早晨,曉南的媽媽在樓上做家務,她10歲的兒子曉南在小區裏和小夥伴們玩。

媽媽收拾了一會兒屋子,就推開窗戶想看看孩子在外玩耍的情況。不料,她正好看見兒子正在和一個個頭高一點的孩子在吵架,而且越吵越凶,聲音很高。

曉南的媽媽急忙跑下樓探看究竟。到跟前一看,才弄清楚孩子們爭吵的“導火索”是“四驅車”比賽。曉南認為是自己的車子先到達終點的,可是,那個高個子男孩卻說是他的“四驅車”先到達終點的,其他的小孩子也說是那個高個子男孩贏的。

曉南正在勢單力孤之際,看見媽媽來了,漲得通紅的小臉一下子變得慘白,委屈的淚水忍不住掉了下來,繼而“哇哇”地哭了起來。

看到這種情形媽媽有些心疼了,她勸曉南:“輸了就輸了,改天媽媽給你買個好點的再跟他比賽。”可曉南不幹。

媽媽想了想,耐心地對曉南說:“你看,這麽多小朋友都說是那位哥哥贏了,如果你不服輸,那就再比一比咯!”曉南又跟那個男孩子比了一下,這次他看清楚了,確實是自己的“四驅車”慢了人家一點,於是就心服口服地跟媽媽回家了。

這位媽媽把這個小糾紛處理得非常好,她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偏袒自己的孩子,而是一視同仁地處理問題,這樣就不會助長孩子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事實上,真正的愛從來不逆來順受,也並非無原則地一味去滿足,而應該是溫和地、適度地,如涓涓細流一般,滋潤孩子的心田,滋養孩子的能力,一種懂得付出的能力,隻有這種愛,才能讓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