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二十國集團是怎麽回事

二十國集團,由八國集團(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和11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韓國和土耳其)以及歐盟組成。

二十國集團簡介

二十國集團,由八國集團(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和11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韓國和土耳其)以及歐盟組成。按照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二十國集團的GDP總量約占世界的85%,人口約為40億。中國經濟網專門開設了“G20財經要聞精粹"專欄,每日報道G20各國財經要聞。

二十國集團的曆史

二十國集團的建立,最初是由美國等8個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長於1999年6月在德國科隆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金融和貨幣體係的穩定。二十國集團會議當時隻是由各國財長或各國中央銀行行長參加,自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金融體係成為全球的焦點,開始舉行二十國集團首腦會議,擴大各個國家的發言權,它取代了之前的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

二十國集團的成員

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包括:八國集團成員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作為一個實體的歐盟和澳大利亞、中國以及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南非、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韓國和土耳其。這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世界的85%,人口則將近世界總人口的2/3。二十國集團成員涵蓋麵廣,代表性強,該集團的GDP占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占全球的80%,因此,它已取代G8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

二十國集團的主要活動

二十國集團自成立至今,其主要活動為“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每年舉行一次。二十國集團沒有常設的秘書處和工作人員。因此,由當年主席國設立臨時秘書處來協調集團工作和組織會議。

會議主要討論正式建立二十國集團會議機製以及如何避免經濟危機的爆發等問題。與會代表不僅將就各國如何製止經濟危機進行討論,也將就國際社會如何在防止經濟危機方麵發揮作用等問題交換意見。

1999年12月15日至16日,第一次會議暨成立大會,德國柏林;

2000年10月24日至25日,第二次會議,加拿大蒙特利爾;

2001年11月16日至18日,第三次會議,加拿大渥太華;

2002年11月22日至23日,第四次會議,印度新德裏;

2003年10月26日至27日,第五次會議,墨西哥莫雷利亞市;

2004年11月20日至21日,第六次會議,德國柏林;

2005年10月15日至16日,第七次會議,中國北京;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第八次會議,澳大利亞墨爾本;

2007年11月17日至18日,第九次會議,南非開普敦;

2008年11月8日至9日,第十次會議,美國華盛頓;

2009年4月1日至2日,第十一次會議,英國倫敦;

2009年9月24日至25日,第十二次會議,美國匹茲堡;

2010年6月27日至28日,第十三次會議,加拿大多倫多;

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第十四次會議,韓國首爾;

2011年2月18日至19日,第十五次會議,法國巴黎;

2011年11月3日至4日,第十六次會議,法國戛納;

2012年6月17日至19日,第十七次會議,墨西哥洛斯卡沃斯。

二十國集團的相關報道

1.加拿大:防止債務危機惡化

作為峰會主席國,加拿大主張:各成員國應就未來5年將各自預算赤字至少減少50%達成一項協議,以防止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惡化;會議應發出明確信號,收緊刺激性支出,即當各國刺激計劃到期後,將致力於重整財政,防止通貨膨脹。

加拿大還認為,應建立有效的金融調節國際機製,進一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以防止出現新的金融機構倒閉。不應由納稅人承擔拯救金融機構的責任;加強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多邊開發銀行的作用,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配額改革,反對開征銀行稅,認為設立緊急資金是更好的選擇。

此外,加拿大還表示,各成員國應承諾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進一步自由化,確保經濟複蘇;增加對非洲的發展援助。

2.美國:鞏固經濟複蘇勢頭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也是本輪金融危機的發源地。根據美國官方透露的信息,美國政府對此次峰會的主要立場包括:鞏固經濟複蘇勢頭;整頓財政政策;加強金融監管,確立全球通用的金融監管框架。美國希望與各國探討國際金融機構的治理改革等問題。

美國財政部官員說,中國日前宣布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其時機對二十國集團峰會“極有建設性”。歐洲宣布將公布對銀行業進行壓力測試的結果,這將有助於恢複市場信心。

美方對這兩項宣布感到鼓舞。

3.巴西:鼓勵經濟增長政策

根據從巴西外交部得到的消息,巴西將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提出要求各國繼續鼓勵經濟增長政策、加快金融市場調節機製建設的主張。

巴西認為,當年4月結束的世界銀行改革“令人滿意”,但在今後幾年中還應在各國投票權上實現進一步平等。此外,峰會應從政治層麵強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

巴西政府主張二十國集團應發揮更大作用,因為當今世界,二十國集團已顯示出了高效討論各種重要議題的論壇作用。同時,二十國集團也需從主要討論金融危機拓展到其他問題,如發展、能源和石油政策等。

4.俄羅斯:主張二十國集團機製化

俄羅斯曾經在峰會上就二十國集團機製化、推動國際審計體係改革、建立國際環保基金等具體問題提出一係列倡議。

梅德韋傑夫曾經在會見巴西總統盧拉後說,現在需要努力將二十國集團打造成一個常設機構,以便對國際經濟關係產生實際影響。

梅德韋傑夫還在接見美國知名風險投資公司負責人時表示,原有的國際審計體係已經被破壞,俄羅斯目前正在製定改革這一體係的相關建議。他說,二十國集團峰會應對關於審計改革的議題進行討論。

在防範金融風險方麵,俄羅斯可能提出兩套方案:一是開征銀行稅並建立專門的援助基金;另一方案是在發生危機時,國家向銀行提供資金支持,但危機過去後,銀行不僅要返回資金,還要支付罰款。

5.日本:期望發揮積極作用

日本外務省經濟局局長鈴木庸一則在記者會上表示,在發生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新興國家崛起等國際秩序發生變化的形勢下,二十國集團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商討合作解決全球問題的場所,日本可以繼續為解決全球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日本期望峰會能深入討論如何應對全球性問題並達成一些協議,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能夠更多地開展合作,共同致力於解決經濟、金融等方麵的全球性課題。

6.南非:希望從國際貿易中受益

對於二十國集團峰會,南非政府希望在峰會上重申,南非將與其他國家加強貿易進出口聯係,以使其在國際貿易交往中受益。對此,南非方麵呼籲重建世界貿易經濟交往秩序和規則,予以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以更多的優惠與權利,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攜手重建世界貿易新秩序。

南非經濟學家馬丁·戴維斯認為,二十國集團峰會本是西方世界的產物,如今以中國、南非、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需要聯合起來,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更加平衡、公平、長效、利於世界經濟全麵複興的新國際經貿秩序。

7.歐盟:實施退出策略需加強協調

對於歐盟來說,在實施退出策略上加強國際協調和繼續推進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將是其在峰會上的兩大核心主張。

歐盟曾經掀起了一股財政緊縮浪潮,但在如何鞏固財政和維護經濟複蘇之間求得平衡的問題上與美國產生分歧。在退出問題上美歐如何協調將是多倫多峰會的一大看點。

8.印度:征銀行稅不適合印度

印度政府官員表示,在峰會上,新興經濟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如何促進世界經濟複蘇的問題上將產生不同意見。

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不同,經濟增長形勢不同,西方國家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印度官員指出,歐盟目前被一些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危機所困,法德兩國都希望收縮開支。但德國如果采取財政緊縮政策,它可能會陷入雙重經濟衰退,而且整個歐盟的經濟也將隨之收縮,這不利於世界經濟複蘇。

印度官員同時表示,美國政府最近提出要征收銀行稅和加強對銀行的政策限製,西方很可能要求印度等國也采取類似措施,但這並不適合印度,因為印度的金融體係相當健康。

9.中國:謹慎決策防範風險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曾經在媒體吹風會上說,多倫多峰會是二十國集團峰會機製化後的首次峰會,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中方希望有關各方維護二十國集團信譽與效力,鞏固該集團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地位。

中方在此次峰會上強調,為推動全球經濟穩定複蘇,各國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各自國情謹慎確定退出戰略的時機和方式;在致力於經濟增長的同時防範和應對通脹和財政風險;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健康發展。

中方還指出,為實現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增長,發達國家應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以減少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發展中國家應通過改革和結構調整,以促進經濟增長。

集團宗旨

二十國集團屬於非正式論壇,旨在促進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和金融體係的重要問題開展富有建設性和開放性的對話,並通過對話,為有關實質問題的討論和協商奠定廣泛基礎,以尋求合作並推動國際金融體製的改革,加強國際金融體係架構,促進經濟的穩定和持續增長。

2011巴黎G20財長會議

全球矚目的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於當地時間2011年10月15日在法國巴黎閉幕,此次會議是在全球經濟尤其是歐債危機深度演化的背景下召開的,吸引了各方關注。

會上,各成員國財政領袖支持歐洲方麵所列出的對抗債務危機的新計劃,並呼籲歐洲領導人在23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對危機采取堅決行動。

此外,與會各方還通過了一項旨在減少係統性金融機構風險的大銀行風險控製全麵框架。

在本次財長會上,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歐洲施壓,要求該地區領導人在當月23日的歐盟峰會上“拿出一項全麵計劃,果斷應對當前的挑戰”。

呼籲歐元區“盡可能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影響,以便解決危機蔓延的問題”。

有海外媒體報道稱,歐洲官員正在考慮的危機應對方案包括:將希臘債券減值多達50%,對銀行業提供支持並繼續讓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等。

決策者還保留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更多援助,配合歐洲行動的可能性,但是對於是否需要向IMF提供更多資金則意見不一。

當天的會議還通過了一項旨在減少係統性金融機構風險的新規,包括加強監管、建立跨境合作機製、明確破產救助規程以及大銀行需額外增加資本金等。

根據這項新規,具有係統性影響的銀行將被要求額外增加1%至2.5%的資本金。

二十國集團成員同意采取協調一致措施,以應對短期經濟複蘇脆弱問題,並鞏固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基礎。所有成員都應進一步推進結構改革,提高潛在增長率並擴大就業。

金融峰會

二十國集團金融峰會於2008年11月15日召開,作為參與國家最多、在全球經濟金融中作用最大的高峰對話之一,G20峰會對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重建國際金融新秩序作用重大,也因此成為世界的焦點。

金融峰會將達成怎麽樣的結果?對今後一段時間的全球經濟有何推動?對各大經濟體遭受的金融風險有怎樣的監管和控製?種種問題,都有待回答。

第一,拯救美國經濟,防止美國濫發美元

目前美國實體經濟已經開始衰退,為了刺激總需求,美聯儲已經將基準利率降到了1%,並且不斷注資拯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這些政策都將增加美元發行,從而使美元不斷貶值。

美元是世界貨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持有巨額的美元資產,美國濫發貨幣的行為將會給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造成嚴重損失。因此,金融峰會最迫在眉睫的任務應是防止美國濫發貨幣,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各國要齊心協力拯救美國經濟,這集中體現在購買美國國債上。

截至2008年9月30日,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已達到4548億美元,達到了曆史最高點,因此,美國財政若要發力,需要世界各國購買美國國債,為美國政府支出融資。因此,G20的其他成員要步調一致,嚴禁大量拋售美國國債,隻有這樣,才能穩住美國經濟,自己手中的美元資產才能保值增值。

第二,改革IMF,確定國際最後貸款人

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在其膾炙人口的《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裏指出,最後貸款人對解決和預防金融危機擴散至關重要。如果危機發生在一國之內,該國的中央銀行可以充當這一角色,但是如果其演變為區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機,就需要國際最後貸款人來承擔這一角色了。

1944年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是為了穩定國際金融秩序而建立的一個國際最後貸款人。但是,IMF本身實力有限,隻能幫助應對規模較小的金融危機,而且一直受美國利益的支配,在援助受災國的時候,往往附加苛刻的政治條件,限製了受災國自主調控經濟的自主性,往往在解決金融危機的同時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

在這次峰會中,G20其他成員,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將更多地參與到IMF改革中來,包括要求更多的份額、在決策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等。但是IMF的問題還不止於此。IMF成立之初主要為了應對貿易赤字所帶來的國際收支失衡,但是今天的問題是資本流動成了影響一國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在巨量的資本流動麵前,IMF發揮的“救火”功能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應確定規模更大的、協調功能更好的、能應對巨額資本流動衝擊的國際最後貸款人。

第三,統一監管標準,規範國際金融機構活動

這次危機的根源之一是美國金融監管過度放鬆。作為金融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美國對其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創新的監管越來越寬鬆,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下,其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對衝基金等金融機構高杠杆運營,在全球其他國家攻城略地,屢屢得手。例如,1992年的英鎊和裏拉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衝基金興風作浪的結果。由於這些機構在全球運行,可以通過內部交易或者跨國資本交易來逃避世界各國的金融監管,因此,統一監管標準,規範國際金融活動,就成了除美國之外,G20其他成員的共同心聲。美國也想加強金融監管,但是它更清楚要掌握監管規則製定的主動權。如果放棄主動權,美國在國際金融體係中的霸權地位將會被極大撼動,這是美國金融資本所不願看到的,而這也恰恰是G20其他成員的金融資本所訴求的。歐盟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早早表明了立場,預計在金融峰會上,美國或者置之不理,或者與G20中的歐盟成員國展開一番唇槍舌劍。經濟和政治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如影隨形。這次金融峰會不光要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更關係到美國相對衰落之後的全球利益調整。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不是一次金融峰會就可以解決的,未來更多的峰會將接踵而來。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其他各國都盯住了中國的“錢袋子”,更加關注中國的動向。中國應抓住這次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調整的機會,主動發揮大國的作用,參與國際規則的製定,為中國的崛起、為全球金融和經濟的長治久安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