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不如給孩子講道理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父母的責罵是否對孩子成長有所影響進行過研究,他把父母責備孩子的不良態度分為下列幾種,並且舉出了一些會使孩子變壞的責備方式:

難聽的字眼:傻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非難:叫你不要做,你還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藥!

壓製: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的狡辯!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就不理你了!你就給我滾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這樣做了,行吧?

賄賂:隻要你聽話,我就給你買一輛自行車;或者隻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給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爛碗;真能幹,將來還要成大事哩!

這種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都是父母在氣急了的時候,在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訓斥子女時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們通常也是最不能被孩子,尤其是被那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所接受的。它們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會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孩子不良的影響。至於央求和用金錢來**的方法,更是隻會把孩子引上邪路。

心理學研究表明:破壞性的批評與責備是扼殺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重要的殺手。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責聲中,孩子會漸漸習慣這些詞語,從而變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成了所謂的木頭人。這種人最容易被大眾所遺忘、無視甚至踐踏,人緣自然是奇差無比。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認為沒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沒有給他們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他們的自尊心是殘缺的、病態的,他們是斥責教育的受害者。”

我們很多家長總認為批評、斥責孩子是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因此,經常強迫孩子照父母的話去做,否則就開始聲討。這很容易使孩子變得被動、依賴,遇事隻會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斷,唯恐做錯事情遭到斥責,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對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也極其不利。

從表麵上看,遭到斥責的孩子很快表示服從,似乎問題得到了解決。但事實上,孩子記住的隻是斥責給自己帶來的痛苦體驗,而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本身卻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責反而會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1.斥責孩子時的注意事項

為了避免斥責帶來的負麵效應,父母要盡量少斥責孩子,確有必要進行斥責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由於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會惹出這樣那樣的事端來,父母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講講道理,同時更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他自我反省自己到底哪裏做得不對。

(2)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批評孩子時,不要給孩子一種新賬老賬一起算的感覺。說話要切合實際,避免說教,掌握好分寸。因為及時處理,有助於條件反射的建立,刺激的強化,教育效果顯著,不要等過了時候再處罰,此時孩子可能已經忘了自己曾做了什麽。

惡語相譏、打罵等方法隻能讓孩子作出服從表象,而不能做到心服口服。另外,經常受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表現出暴力傾向。

(3)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負責本身隻是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父母在斥責孩子的同時還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暗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改進。

(4)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大人眼裏,往往覺得孩子小,什麽都不懂,其實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會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情感傾向,也需要別人的理解和信任。我們隻有尊重孩子,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對待他們,才能把他們培養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責任感的人。因此,斥責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也不要說粗魯、譏諷孩子的話。

(5)對於孩子的評價,家長應做到不事聲張。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的官員黃喜微服私訪,路過田間,看到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就大聲問:“這兩頭牛,哪一頭更棒?”農夫一言不發,到了地頭,農夫才在黃喜耳邊小聲說:“邊上的那頭牛更棒些。”黃喜很奇怪,問他為何這麽小聲說話?農夫回答:“如果我大聲說這頭牛真棒,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裏分辨出我對它們的評價,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不夠優秀的牛心裏會難過。”

這則故事頗令人反思,對於一頭牛的評價農夫都能做到不事聲張,那對於我們的孩子呢?是否更應該如此?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關注到孩子的“自尊心”,對於犯了錯誤的孩子能抱一種寬容的態度,那麽,我們的孩子是否會變得更加自尊呢?事實是肯定的。

2.給孩子講道理的注意事項

對於那些犯了錯或者表現不好的孩子,家長與其責備,不如給孩子講道理!給孩子講道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隻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3)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4)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5)在實際情境中給孩子講道理。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跟他講道理他可能會聽不懂,而對於大一點的孩子,道理太多反而讓他覺得心煩。因此,家長可以在實際情境中給他們講道理,他們才會越來越懂事,例如,孩子搶小朋友的玩具時,問問他:“如果別人搶你的玩具,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直接問:“如果我也是這樣做的,你會覺得如何呢?”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在實際情境中給孩子講道理比單純地說教效果更加。

此外,通過故事給孩子講道理也是一種效果較好的教育方式。